山花为英魂绽放,山花为英魂飘香。
清明时节,在太行山深处的林州市原康镇柏尖沟村的鹿头岭下,黑压压地聚集了一大片人。他们有的来自山外,有的是柏尖沟村的干部、群众,人们齐聚在这片鲜花掩映下的墓地,祭奠长眠于此的原柏尖沟村党支部书记、为山区新农村建设献出了自己生命的许东仓同志。山外远来的客人主要为中央新闻采访团,有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科技日报社、法制日报社等13家新闻媒体记者,他们肃穆站立在许东仓墓前, 向英魂敬献了花圈,然后默默地致哀、祭奠;山里的乡亲们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在老许的坟头上摆放了各种最能代表自己心意的特殊礼品:山楂、核桃、药材、香烟、鸡蛋等。村民赵保周把一包自家山坡地长出的上好丹参摆在了老许墓前,老汉李志兴特意为许支书买来了一包香烟……
赵保周哽咽着说:“老许,俺的药材有了好收成,如果您在天有灵,您就睁开眼看看……”
村小学四年级的女学生郭富强在许东仓墓前泣不成声:“许爷爷……俺想你,俺一定好好学习,长大回咱村当老师……”
许东仓离开人们已8个多月,他当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究竟为山区农村建设做过什么,对山里的父老乡亲有多大贡献,是怎样一种信念支撑了他,能让山里人对他如此怀念?人们在悲痛后开始了冷静的思索——
许东仓,1946年1月出生于林州市原康镇柏尖沟村的石峡自然村。他15岁在原康中学读初中二年级时,正好赶上了那场史无前例的征服大自然的“引漳入林”工程——修建红旗渠,他和他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背着铺盖卷上了山西。在平顺县的红旗渠总干渠工地,他参加义务修渠劳动3个月之久。许东仓每天夜宿铲棚下,吃红薯,搬石头,和灰浆,抬筐运料,样样都干,尤其是看着山崖下凌空飞荡的除险情景,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震撼。以后,他还多次参加了修筑红旗渠配套工程的劳动。这些,像润物无声的春雨,磨炼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培养了他不怕困难的性格,造就了他艰苦创业的精神,影响了许东仓的一生。
许东仓18岁参加工作,20岁入党,曾任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村党支部委员,1984年起担任柏尖沟村党支部书记,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连续4届为县(市)人大代表,曾多次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群众满意的带头人。
许东仓所在的柏尖沟村共有320户人家,散住在九垴十八沟的24个自然村,山上的道路崎岖难行,1993年前,全村没有一条能跑汽车的公路,群众骑乘农用车、摩托车上下山曾多次发生车祸。当时,林州市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思路。许东仓召集村干部商议后决定,打破交通瓶颈,修一条通往柏尖山景区的公路。
1993年冬天,柏尖沟村11个村民小组的400多名劳力上了山。他们自带干粮,中午开水泡馍,条件异常艰苦,不少人手冻裂了,嘴出血了。为改善生活条件,为加快工程进度,许东仓和村班子成员商议决定,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全村在山上支起了11口大锅。他们放炮劈山,凿石筑路。为了施工安全,保证工程质量,许东仓总是每天凌晨6时就第一个上山,晚上最后下山,对凿出的炮眼,他都要一个一个亲自检查,从不让大家超量装药。晚上收工点炮,危险性最大,许东仓总是让妇女们先下山,自己点炮,把危险留给自己。修路84天,差不多一个冬天,4公里长的盘山公路,结果没有发生任何工伤事故。“这多亏了许书记指挥有方,计划周全。”当年筑路的群众代表在座谈中感慨不已,“接着,老许就又带领大伙儿,把村里到山下南沟村约3.6公里长的路从4米拓宽到了8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