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任晓莉说,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在艰难岁月中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这种精神不只存活于那个特殊年代,不只存在于林州这个小小的地理单元,而是贯通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生生不息于全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事后统计,修建红旗渠的10年间,仅50万人的林县就有30万人参与其中。在共计6865.64万元的工程总投资中,国家投资仅占比14.94%,超过85%为地方、群众自筹。修渠所用主要材料中,77.1%的水泥和44.3%的炸药为群众“自造”,石灰则100%为群众自己烧制。
“回顾这一壮举,从决策到修建,堪称践行党的为民宗旨和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正是因为抓住了群众的根本需求,才能组织发动群众,从群众身上汲取不可思议的能量。这种巨大的动员力、凝聚力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郑中华说。
更多的干部专家认为,靠着发扬红旗渠精神,林州从十年修渠、十年温饱到十年富裕的“三步走”,打开了通向幸福生活的大门,正是当代中国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让愚公移山神话走入现实的红旗渠精神,恰是此间的生动样本。”任晓莉说,“如今,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凝心聚力、激浊扬清的精神力量。作为蕴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理念和‘功成不必在我’境界的红旗渠精神,必将为这一伟大征程注入源源不绝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