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群(满族) 1940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文学系教员。1941至1943年担任《解放日报》第4版主编。1942年4月13日,毛泽东写信给舒群,委托他代为搜集“关于文艺诸方针问题”反面的意见,指示他“如有所得,请随时示知为盼”,可见其在延安文坛的地位是颇高的。他根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写有著名的《必须改造自己》一文。
穆青(回族) 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学习两年。这期间他开始小说习作,每次必反复推敲。伴随着他的《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恭喜赵占魁同志》等一系列报道,赵占魁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鼓舞人们提高觉悟、努力工作的形象教材。1943年8月,穆青发表《雁翎队》,这是记录冀中游击队英勇抗日的名篇,他以时间为序,跨越数年,用散文的形式写作,清新明快。
马加(满族) 1938年来到延安。《过甸子梁》是马加在延安发表的第一篇作品,“马加”的笔名寓意“快马加鞭”。1942年5月,马加应邀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耳聆听了毛泽东的讲话,他决心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此后,其创作风格有了很大改变。1945年,马加在《解放日报》上连载了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滹沱河流域》,勾画出华北抗日前线的广阔生活场景。
李纳(彝族) 从云南毅然投奔延安,1943年毕业于鲁艺文学系。1945年抗战胜利后不久,李纳就响应党的号召“到新区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开辟工作”,随着一个干部大队从延安到了东北。1948年,李纳深入矿山,发表了以矿山为题材的第一篇小说《煤》,写哈尔滨一个有名的小偷在工会主席和工友们的帮助下获得新生的故事。
陆地(壮族) 1938年到达延安,次年考入鲁艺文学系,并写了反映广西农村现状的小说《乡间》。1939年,共产党在延安发动大生产运动,陆地在周扬主编的《文艺战线》上发表了中篇《从春到秋》。1940年,他参加了八路军“百团大战”,写出短篇小说《落伍者》。1959年,他完成了小说《美丽的南方》,描写了在中共解放全国后的广西民族地区所进行的土改,成为新中国早期少数民族的重要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