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提高印刷水平,工人们土法上马自制油墨、土裁纸机、切书机,发明新式筒便油印机,改革字架。还创造用自制毛边纸代替进口薄型纸制作纸版,此项技术发明填补了当时我国印刷制型材料的空白。毛泽东1944年曾为中央印刷厂题词:“艰苦奋斗”,并指示:“印刷厂工作很重要,印刷厂生产精神食粮,办好一个印刷厂抵得上一个师。”
抗战初期,边区用纸全靠从外地输入。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加之国民党的封锁,印刷用纸成了最大的困难。后来,延安自然科学院华俊寿等研制成功用边区普遍生长的马兰草造纸,才解决了边区用纸的困难。
马兰纸吸油墨量大,印刷用的油墨又成了问题。做油墨的主要原料是烟灰、油和松香。蓖麻油和松香陕北有,就是烟灰不好办。开始收集老百姓烧饭的锅底灰,可沙粒太多,不能用。后来用延安石油厂炼油剩下的渣油,烧制成了烟灰。有了油和烟灰,还要有一个机器把烟灰和油完全溶合在一起,才能制成印刷用的油墨。经过延安著名工程师沈鸿的研制,造出了一台轧油墨机。中印厂用自制的油墨印书、印报,一直到抗战胜利。
为提高排字速度,同志们对原有字架进行了改革:将通常使用的9000个汉字分为最常用字、常用字、备用字和部位字四类进行排列,大大提高了拣字和还字的速度。这种字架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延安式字架”。新中国成立后,延安式字架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各地。
当年在延安除中印厂外,还有隶属边区银行的光华印刷厂和隶属留守兵团的八路军印刷厂。陕甘宁边区的“工人旗帜”赵占魁,是西北农场翻沙工人,由于他在历届劳动竞赛中的优异成绩,成为边区工人的模范,毛泽东称赞他为“中国的斯达汉诺夫”。1942年,三个印刷厂之间、部门之间,掀起了生产竞赛热潮,涌现出了一批先进模范人物,推动了延安印刷业的发展。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军队进攻延安,3月14日,中印厂印完最后一期《解放日报》后撤离延安。在此之前,中印厂在子长县魏家岔和冯家岔建立了战备分厂。在转战陕北期间,中央印刷厂的重要骨干,组成工人游击队第一支队在厂长万启盈带领下随军转战。1947年11月,中央印刷厂奉命在米脂县杨家沟恢复生产,排印《今日新闻》和中央文件等。
1948年3月,党中央离开陕北后,中央印刷厂由西北局领导,后来成为西北印刷厂。
(刘妮, 本文资料由延安新闻纪念馆提供,作者系纪念馆前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