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延安地区文化十分落后,当地人民的识字率仅为1%左右。1937年,边区政府刚成立后的第一项大型工作,便是设立了大量的夜校、冬学、巡回训练班、俱乐部、识字促进会和识字组。
根据当年的地方志记载,仅边区政府成立的当年,延安就办起冬学619所,学生人数达1万余人。1938年,社会教育得到更大普及,办起冬学723所,学生人数达2万余人;识字组5560组,人数近4万人。
1939年,边区提出当年消灭文盲3万人,社会教育各组织又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40年,各种社会教育组织仍继续发展,共开办5469处,学生近6万人。边区的社会教育,对于提高边区人民文化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到处可以看到孩子教妈妈识字、夫妻互教互学的动人场面。
与扫盲同步进行的是普通学校教育的迅猛发展,1937年,延安地区的小学从边区政府成立前的120所猛增至545所。到了我军撤离延安的时候,延安地区已经有小学1377所,学生34004人。
在职业教育方面,边区政府先后创建了农业学校、医药学校、艺术学校、妇女职业学校等。
高等教育从无到有。1935年10月,延安历史上第一座大学——陕甘宁红军军政干部学校在瓦窑堡成立,学员4000余人。随后,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军事学院等20多所“窑洞大学”相继诞生。
1942年底,毛泽东接见劳动模范,询问他们还有什么困难。有位农村代表说:现在我们有吃有穿,日子过得很好,就是婆姨生娃娃活不了,财旺人不旺。
毛泽东立刻意识到搞好农村医疗卫生的重要性,随即指示中央卫生处协同边区政府,组织巡回医疗队下乡,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治防疫工作。同时,号召延安各大医院、各级各类机关单位卫生所,敞开大门,负责所在地农村群众的卫生工作,划定区域,分片包干。
发展生产、普及教育、搞好群众性卫生防疫……边区政府在全力解决群众基本生活所需的同时,还大力引导群众参与民主政治,根据“三三制”原则,利用豆豆选等方式,所有有选举权的农民都可以参加议会或政府领导人的选举。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屈服在社会底层,承受着饥寒、压迫、灾难、病困、蒙昧……共产党治下的延安,让他们不受欺侮,免于饥寒,得以休养生息,安宁温饱,并获得政治上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