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在延安,敌后抗日根据地也是一样。1940年朱德在延安召开的学习大会上指出:我们是跟着延安走的,这里学什么,我们那里也学什么。教育学习,在抗日前线,辩证法大大地发展了;现在许多干部都能把哲学上的原则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了。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中,认识客观实际、遵循规律成为许多领导人的共识。叶剑英就指出:世界上一切东西的发展都有它的规律性,获得这个规律要具有一个武器,这就是唯物辩证法。要把唯物辩证法正确地运用在军事领域中,作为判断情况、下定决心、指导战争的法宝。在一定意义上,大规模的哲学学习为延安整风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很多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也在这种学习中大幅提高。陈云的话很有代表性,他后来多次讲到:在延安那段学习对他帮助很大,自从学习哲学以后,讲话做事才有了唯物论、辩证法,可以说终身受用。李先念也是运用哲学武装自己的一个典型。1938年他入马列学院学习,“学习特别用功”,他说都是那段时间学哲学养成的习惯。
在《三国演义》里读到辩证法
在很多人看来,毛泽东的一部分辩证思维来自于《三国演义》。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县境内三湾村,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那天深夜,毛泽东来到借住的三湾村“协盛和”杂货店,他将床铺搭在简陋的柜台上,正准备躺下睡觉时,顺着微弱的灯光,偶然瞥见货架柜顶上放着一摞落满灰尘的书。爱看书的嗜好,使他将之取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套线装本的《三国演义》。顿时,毛泽东眼睛一亮,睡意全无。第二天一早便向店主借阅。就这样,这套《三国演义》伴随着他度过了在三湾的昼夜。
193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还对贺龙和徐海东两位将领开玩笑说:“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谁就不算中国人。”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三国演义》是多么的喜爱。
毛泽东在著书立说、报告演讲、漫谈闲聊中,对《三国演义》烂熟于心,用起来几乎到了张口即出、信手拈来的程度。
在《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中,毛泽东看到了“符合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周瑜和诸葛亮引用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俗谚中,毛泽东读出了“自然辩证法”,用以解释生与死、祸与福、忧患与安乐、必然与偶然的统一;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中,毛泽东读出了“军事辩证法”,正确揭示了优势与劣势、强大与弱小、骄兵与哀兵、进攻与防御、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于人、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法。
《三国演义》是一部活的兵法,是一部形象的战争史。毛泽东说,《三国演义》是他读过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毛泽东指挥战争长达24年,“三国智慧”时常萦绕于毛泽东的脑海里,可说无役不与。他把《三国演义》用活了。许多战例,其虚实分合,攻守进退,以小打大,以少胜多,应战应和,应擒应纵,胜负得失,都有可鉴之处。这也可以解释为毛泽东把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用活了。
(《新湘评论》2015年第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