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化(1919-1946)又名端木炎。1919年6月13日生,潍县(今潍城区)东关人。1935年毕业于济南育英中学后,去北平入艺文中学高中部读书。1936年7月,因遭北平政府通缉,被迫去南京,入国立戏曲学校。
抗战爆发后,他参加洪深领导的演剧二队,活动于武汉、重庆、成都等地。1939年秋,奔赴延安入马列学院学习,业余从事戏剧活动,以演技卓越闻名于延安。1943年春节,他和李波、杨路由、安波等创作秧歌剧《兄妹开荒》,轰动了整个陕甘宁边区,后来成为驰名全国广为演唱的最优秀剧目之一。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随延安干部团步行去东北解放区开辟工作。在沈阳组成东北文艺工作团。1946年12月21日,他率创作组从齐齐哈尔赴讷河,途中坠车遇难。他牺牲后,新华通讯社发了电讯讣告和悼念文章;中共东北局决定并经毛泽东主席批准,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现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仍陈列着他的遗像和事迹。
1935年秋,王大化由育英中学转入北平艺文中学高中部学习,1939年3月,受组织委托,王大化来到重庆复旦中学担任音乐教员,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重庆的政治形势渐渐恶劣。王大化的活动很快就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39年秋,王大化被迫离开学校。
王大化离开学校后,先住在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并联系去延安的有关事宜。不久,同许多满怀激情与热望的青年一样,他踏上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道路。1940年春,王大化到达延安,被安排到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冬,他们在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了苏联名剧《马门教授》。王大化成功地扮演了马门洛克医生这一角色,赢得了观众的称赞。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对王大化给予高度评价,周恩来风趣地称王大化为"咱们的马门教授"。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王大化和其他文艺工作者一道,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
l942年冬天,为配合拥政爱民活动的开展,王大化和李波结合当地老百姓的民歌曲调,创作了一个叫《拥军花鼓》的节目。l943年元旦,结合民间拜年的习俗,他们按照陕北民间秧歌的样式化装,一个拿了个小花鼓,一个拿了面小铜锣,同"鲁艺"秧歌队伴演的《跑旱船》、《赶毛驴》、《推小车》等节目一起,一扭一扭地奔向桥儿沟街头,之后又赶往延安南门外新市场。他们打着锣鼓,一边跳,一边唱: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那猪羊出呀出了门。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呀?送给咱英勇的八路军!……
这朴实的歌词、熟悉的曲调,立即吸引了全体观众。他俩的演出,获得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和周恩来观看了演出,毛泽东高兴地说:"你们这样做就对了,群众欢迎你们,我们也欢迎你们!"周恩来称赞了王大化向民间艺术学习的精神,他说:"好啊,咱们的马门教授扭起秧歌来了……"
群众的欢迎,使王大化的创作激情迸发。为宣传大生产运动和给春节增添节日气氛,他立即和李波、杨路由、安波等人创作了秧歌剧《兄妹开荒》。1943年春节,《兄妹开荒》在枣林公演。这一天,大批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广场。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也兴致勃勃地和群众坐在一起观看演出。
演出开始了,随着音乐的节奏,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农民,肩扛锄头,轻松愉快地踏着秧歌舞步走上场来,唱道:
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叫得太阳红又红;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怎么能躺在热炕上做呀懒虫。扛起锄头上呀么上山岗,山呀么山岗上,好呀么好风光,我站得高来看得远来么咿呀嘿,咱们的边区到如今成了一个好呀地方。他那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毛泽东也为王大化、李波两人的表演所吸引。对于这一幕,王培元在《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中记述道:"1943年鲁艺宣传队(主要是王大化等人演出的扭秧歌)到中共中央驻地演出,毛泽东很有兴致地来看演出。不巧,这时天刮起了大风,演员和观众周围黄土飞扬。可是,身穿灰布面、白布里子棉大衣的毛泽东,毫不在意。他身边有人往他嘴上捂了个大白口罩,他立即用手扒开,只是兴奋得张着嘴哈哈大笑。"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来到演员中间同他们握手。他握着王大化的手连声说:"你演得真好!谢谢你。"从此,王大化成了公认的明星。不久,在延安市场上,就出现了"王大化牌香烟"、"王大化牌肥皂"等,成了群众喜爱的抢手货。
《兄妹开荒》轰动了延安,轰动了陕甘宁边区,也传到了国民党的陪都重庆。当看过在《新华日报》社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演出的从延安带来的秧歌剧后,郭沫若诗兴大发,吟道:"光明今夕天官府,听罢秧歌醉拍栏。"
继《兄妹开荒》之后,王大化又参加了《张丕模锄奸》、《赵高贵自新》、《周子山》、《二流子变英雄》等秧歌剧的创作和演出,都获得了极大成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秧歌剧的创新发展,使毛泽东深为振奋。1944年10月,他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的演说中指出:"在艺术工作方面,我们不但要有话剧,而且要有秦腔和秧歌;不但要有新秦腔、新秧歌,而且要利用旧戏班,利用在秧歌队总数占百分之九十的旧秧歌队,逐步地加以改造。"
为响应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以在秧歌剧的基础上提高一步,探索和创造出我们民族的新歌剧,并借此迎接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延安"鲁艺"的文学、戏剧、音乐等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最后决定以西北战地服务团成员从晋察冀前线带回的流传在河北阜平一带农村的"白毛仙姑"的故事为素材,创作新歌剧。
在剧本创作阶段,王大化同执笔编剧贺敬之、丁毅,一字一句地进行琢磨和推敲。在音乐创作上,王大化也同音乐家马可、瞿维等共同研究,费了很多心思。贺敬之回忆说:"当时,新歌剧是个什么样子,谁也没有数,而大化每每想出来个新点子,大家都很赞赏。譬如:开始我写的杨白劳给喜儿买来的红头绳,是让喜儿自己扎,没想到大化排练时让演员改成'我给我喜儿扎起来'了。这一改动非常优美,好极了。所以说,《白毛女》的主要构思者是我们的王大化同志。"经过艰苦努力,他们终于创作出了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的新歌剧《白毛女》。由于王大化的出色表现,在1944年冬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他被一致推选为甲等文教英雄。
l945年5月,《白毛女》开始公演。首场演出的地点是延安中央党校会堂,观众是出席党的"七大"的全体代表。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白毛女》的演出。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王大化等创作人员和全体演员,对《白毛女》给予充分肯定。王大化同《白毛女》一起,再次名扬边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