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莱近照。(记者龚雪摄)
莎莱,原名李如琳,1923年11月出生,著名音乐家,曾任武汉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1939年入鲁艺音乐系,首演《黄河大合唱》时,担任《黄河怨》女高音独唱。毕业后留院工作。解放战争中演《白毛女》中的喜儿。创作作品有女声合唱《纺棉花》(骆文词),入选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教材及我国小学音乐课程教材;合唱《歌唱井冈山》选入我国中学教材;主创大型歌舞诗乐《九歌·屈原》音乐,获文华奖。
昨日,是毛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70周年纪念日,记者走进当时亲历者、著名音乐家莎莱位于汉口的家中,聆听89岁的老艺术家回忆延安往事。
莎莱16岁就来到了延安。第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中央党校召开时,她是学校里第21班的学员。一次偶然的机会邂逅冼星海,让莎莱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结缘,也一辈子与音乐相伴。
“当时,我和妹妹正在唱《囚徒歌》。”莎莱回忆,“走进来一位肤色有点黑、目光坚毅的长者,他鼓励我们继续唱下去,还拉起提琴为我们伴奏。”
没想到,这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冼星海。他问:“你喜欢唱歌吗?”莎莱点点头。“那希望你能到鲁艺学习,歌声一样可以打鬼子。”这样,莎莱成了鲁艺第三期音乐系的学员,成为冼星海的学生。
1942年5月23日,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发表影响深远的《讲话》时,莎莱就在距离不过几公里的鲁艺,当时她已毕业留校在音乐研究所工作。
莎莱回忆,当时师长们向我们描述了现场情景:“23日下午1 点多毛主席开始讲,到了晚上还没有讲完,人越聚越多,会场从礼堂扩大到广场上,主席讲到深夜1点。大家听完后心情非常激动,站在广场上议论很久都没有散去。”
在发表《讲话》7天后,毛主席来到鲁艺。那天校门口人声沸腾,莎莱循声跑去一看,高兴得叫起来:“主席来了、主席来了。”
毛主席压低声音说:“小鬼,不要喊,我是来看你们文化人。”莎莱大胆地说:“主席,您来了就给我们讲讲《讲话》吧。”
大家七手八脚地搬来一张三斗桌,铺上蓝布,搁上小茶缸,倒了点白开水,主席就开始讲起来了。闻讯而来的人越聚越多,大家围着主席席地而坐,听得入神。
在鲁艺,毛主席向党员们讲解了《讲话》中的主要精神,鼓励学员们深入生活、贴近群众,从小鲁艺走到大鲁艺,走到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去。“要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向院子里的大榕树一样,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
毛主席的讲话让艺术家们明确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和怎么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为我们摆正方向,走正确的文艺路线,而且安上明确的路标。”莎莱说,“让我们从懵懵懂懂的状态下,深刻明白了这个道理,并实践到工作中去。”
《讲话》发表后,全国文艺之风大变,艺术家们深入群众,向老百姓们学习打腰鼓、跳秧歌、唱信天游,搜集整理民歌,创作出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大家喜欢》等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