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旅游建设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旅游意义
  当前位置: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陕甘宁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区新闻>>正文
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沪浙红色旅游区
湘赣闽红色旅游区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
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
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
陕甘宁红色旅游区
东北红色旅游区
鲁苏皖红色旅游区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
太行山红色旅游区
川陕渝红色旅游区
京津冀红色旅游区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特稿:我在延安从事建筑工作(组图)
2011-10-19 23:32:08
作者:杨作材(刘存余、苏福才整理)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建造李家塔礼堂

    负责领导建造李家塔礼堂的是张子良同志,清涧县人,陕北的老干部。我到李家塔以后,他向我交待了任务,告诉我这个礼堂是为召开“七大”用的,要容纳1000人左右。同时要造三四百个窑洞,供代表们住宿,时间要求很紧。

    这时是1939年的冬天。根据他的要求,我就在热炕头上连夜开始了设计,一连干了几个通宵,就把礼堂的设计图纸绘制出来。那时候的建筑不像现在这么复杂,用不着进行地质钻探,也不用画细部图,更没有水暖、电器设备那一套。构思好了,一个通宵就画出了平面图、立面图、侧面图和断面图。这个礼堂还有一个小楼。于是又画上了一个总的侧面图和断面图。所有这些图都画在一张纸上。至于那些局部细节,是在施工的过程中一边跟工人讲,一边拿根棍在地上画,再进行施工的。

    中央原先指定的礼堂地点是在朝北的山洼里,目的是为了防空。但那儿背阳、阴冷,山洼里又是水,又是冰,很不适宜。张子良同志让我赶快写了报告,向直接领导我们的李富春同志请示,一面又选一个朝阳的地址。现在的礼堂就是在重新选 定的地点上建造起来的。

    建造李家塔礼堂的施工力量,名义上是三个营的自卫军,还有一些石工和木工。施工组织采用小承包办法:一个师傅带一部分人包这一段,另一个师傅领一部分人包那一段。所用的砖瓦材料,都是请人烧的。当地的木料十分缺乏,一根两丈多长的榆木房梁,要派100名自卫军从15里以外的山沟伐下来,因为湿,故而非常重,拉三天才能拉到工地。有一个人还被压断了腿。但大家情绪都很高,没有一个人抱怨。我整天在工地上负责施工。张子良同志主要负责政治思想工作和后勤工作。工地上需要什么东西,随时开条子派人到他那里去取。用的工具十分简单,主要是推土用的手车:把一根细柳木破成两半,用根铁轴,装上一截三四寸厚的圆木头作为轮子,再放上一个柳条编的畚箕就成了一辆手车。当地的石匠工人手艺很高,他们盘的窑洞十分漂亮。那时,我手头什么参考资料也没有,礼堂门口上的装饰花纹画,有些是他们给提供的,还有些是我参考了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发行的钞票上的花纹画出来的。至于礼堂用的铸铁窗棂子,原先是请鲁迅艺术文学院设计的。画的图案虽然挺漂亮,但是太繁琐,上面尽是小孔眼,即使能铸造出来,透光性也很差,不仅糊纸不行,就是装玻璃也不行。这些图案送到茶坊兵工厂后,负责铸造的同志将它修改铸造成了我们现在在中央大礼堂正上门面所看到的那个样子:一个大的红五星,中间有“1940”几个阿拉伯字,表示造于1940年,周围是几个大格子。这里需要加以说明,这个大红星原是为李家塔礼堂用的,后因故没有使用上,就把它用到了中央大礼堂。

    当年延安各界使用的长度量具都不一致。建筑界是采用英尺(12吋),科学部门用公尺,木匠则用营造尺。而这个木匠和那个木匠用的营造尺也不一样。为了便于施工,我在工地上规定了一个统一的尺寸,以12.5吋为1尺,比市尺略小一点。所有木工、石工全都以这个尺寸为准。以后我所经手的建筑都采用这一尺寸。

    总的来讲,李家塔礼堂是一个木石结构。屋盖为九檀八椽木结构,墙为块石砌体。正面中间是两个石柱子,有三个圆拱。两边是两个方形的堡垒式二层楼。由于大家的努力,全部工程(包括300多个窑洞)大概只用三四个月时间就竣工了。

    这时已是1940年的春天。忽然我们接到通知说,“七大”暂时不开了,要我们马上去枣园建筑一个能容纳三四百人的礼堂,说是先要在这里开一个扩大的中央会议。

    枣园礼堂是一个木结构。原来,延安城拆迁时,拆下了许多木料,由边区建设厅保管,建造枣园礼堂时,全部给了我们。这些木料,锯口和榫口很多,年代久远,用来建筑礼堂技术上困难很多,必须根据木料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原来从鼓楼拆下的重檐上的木 料,正好做成了礼堂的天窗;斗拱做成了礼堂二楼的挑檐。这为后来建造中央大礼堂作了技术上的过渡。枣园礼堂竣工于1940年秋。

    在枣园,我们还为中央领导人修建了成品字形的三座小别墅。

    建造中央办公厅大楼

    1941年在春天,我那时已回到自然科学院任院务处处长。有一天,接到通知让我在杨家岭修建一座中央办公厅办公大楼。当时我提出了两个方案,画了两张草图。第一个方案是修建三座平房;第二个方案就是后来建造起来的三层楼房,实际上是中间三层,两 边各两层,最外边是一层。中央领导同志看了这两个方案后,采用了第二个方案。当时的延安,城内城外还没有两层以上的楼房,这就算是比较新颖的了。但因是毛石砌体,盖三层楼心中也无很大把握。

    方案确定以后,我就在住处开始设计工作。向我具体交待任务的是任弼时同志(当时是党中央秘书长)和李富春同志(副秘书长)。杨家岭原来有一个旧礼堂,我的住处就在礼堂的进口处。毛主席在那个礼堂里曾作过一个关于苏德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的报告。按照规定,我是没有资格去听的。只有高级干部才能听,因为我的住处就在礼堂里,所以我也去听了。我的住房很小,刚能放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再要想摆一个小凳子都摆不下。

    这个时候,和我一起修建李家塔礼堂和枣园礼堂的原班人马听说我在杨家岭建造中央办公厅大楼,也都陆续来了。张子良同志这时已是行政副处长。因为过去大家在一起修建两个礼堂,相互之间都很熟悉,我对他们每个人的技术和能力也很了解。在这里,我算是个知识分子,成天与工人们生活、工作在一起,相处得十分融洽。我们平常工作中间总要休息一会儿,大家在工棚坐着聊天。抽烟时都是拿个旱烟袋,你的这个旱烟代抽了以后,用手一抹就递给我抽。我抽完了又用手一抹让给他抽。

    建楼用的石头就取自楼房所在的山上。采石时每天早晨要放炮,可毛主席就在对面的山上。他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早晨正是他睡觉的时候。一连放了几天炮以后,我们才知道影响了毛主席的休息。于是秘书处长王首道同志把我们叫到毛主席秘书叶子龙的房间里商议。叶子龙说,我们正好趁这个机会把毛主席夜间工作的习惯给改过来,王首道说,那还行哪!商议的结果,决定改为每天下午放炮。

    这座房子是什么形式呢?它是30年代所流行的火柴盒式建筑,四四方方的,很像个火柴盒子。中间的三层楼又高又长,二层楼短一些,一层又短一些。所以它的平面图又像是一架飞机。三层楼东西两壁各有一个门,出门就对着平台,可以散步。平台上铺的是单烧的方形薄砖。为了防水,铺的时候是将延长油矿的原油和土麻刀灰浆,先糊上一层,然后再在上面铺一层砖。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房子后面的两座桥,原设计时并没有,是在施工中间因地制宜地加上去的。可以看到,三层楼正好朝向毛主席当年住的窑洞门口;二层楼的楼梯间正好对着警卫排的住房。所以施工中就着地势把原设计中的两 个窗子改成两个门,同时就造了这个两座桥。从三楼上的门出来,走过桥就可直接通到毛主席的住处,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刘少奇、陈云、李富春等也都住在毛主席旁边的窑洞里;二楼上的桥则可通向警卫排。

    这座办公大楼的东厅,后面的窗户很小,并且没有向外开的门。这里原设计是一个作战室,是根据总参谋长王若飞同志的要求设计的。所以这样设计,完全是为了保密。设计前我曾去王家坪(总司令部在这里有一个军委作战室)看了一下,但没有让我进到房子里去,只是在门口看了看。我琢磨着那里边一定有个大的木板墙,好挂大地图,所以窗户不能开大。

    办公厅大楼造好以后,三层楼作了中央书记处的会议室。据说,收集在《毛泽东选集》里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文,就是在那间房子里讨论、修改并定稿。一楼西大厅是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会址,现在已作为对外开放的纪念馆。我在杨家岭时,常常可以看到中央领导同志紧张工作的情况,特别是每当时局有重大变化的时候,他们常常一连几个通宵开会。

    顺便说一下,在杨家岭我还参加为中央领导同志修了14孔石窑洞。记得头上几孔是毛主席住的,后面几孔是刘少奇同志的,再往后是任弼时和李富春同志的。这14孔空窑洞,从建筑技术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与普通窑洞不同的是,前者是椭圆拱,后者是半圆拱。椭圆拱的强度不如半圆拱,所以施工要十分严格,但它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能使窑洞显得格外敞亮。14孔窑洞的后边有一个石头的防空洞。毛主席在整风文献上曾讲,有一股阴风从防空洞吹来,我想,他大概就是从那个防空洞联想起来的。

    有的同志跟我开玩笑说:“这座大楼成了为你树碑立传的地方了”。我要说,当年修建这座大楼时确实有过一个石碑。石碑上铭刻有碑文,说明了这是什么建筑物,什么人建造的,何人设计的。这快石碑的碑文是王若飞同志送来的,什么人写的已记不清楚。石碑是绿色细砂石。高约50-60厘米,宽约30多厘米。但我认为,在这么一个建筑物上,不应该把我个人的名字刻在上面。所以,那个石碑后来并没有用,只是当乱石砌在墙里面了。

    建筑中央大礼堂

    中央大礼堂建于1942年春天,地点就在中央办公厅的河沟对面。

    这里原来有一个砖木结构的小礼堂,约能容纳三四百人。1941年的冬天,杨家岭的俱乐部主任就在礼堂里面,我原来住过的那所小房子里。那时刚好发放了过冬的棉花和木炭。这位同志将棉花放在床铺上,房里生着了一个炭火,就到鲁艺跳舞去了。结果里面的火花一爆,引着了棉花,一下就烧了起来。因为是冬天,天气干燥,风又大,大家眼睁睁地看着大火把礼堂给烧毁了。

    礼堂烧毁后的第三天,李富春同志把我找去,要我重新修建一个大礼堂。我当时也作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修建在杨家岭沟口的大田中间,将所有党中央的机关,如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策研究室以及办公厅、行政处等都集中到一个沟口的平坦地,以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党中央的工作中心。 这个方案我只画了一个简单的布局图,富春同志看过后笑着说:“你怎么了,你是要在这里建都还怎么着?”所以这个方案实际上并没有拿出来。以后就决定在老礼堂的原址上重建。

    第二个方案设计也很简单。我把平面图、正立面图、侧面图和剖面图都画在一张大图纸上,然后钉在我办公桌上,供大家阅看。至于细部图,则是仍照老办法在施工现场临时画给工人们参看,或在木板上放个正式样子。说起来,这只能算是手工业方式,但却能解决实际问题。整个礼堂的中间是一个主厅,可以坐1000人左右,采用四个大石拱作为主梁;东边是一个小会议室,每当星期六常常在那里举行周末舞会,所以人们把它叫作小舞厅;西边的三间房子,分别作了阅览室和游艺室。建筑物的前面有个塔楼,塔顶上有一根旗杆,可以从正厅上走过去挂旗。舞台东侧的楼上楼下各有一个化装室,是为演戏时用的。当时延安流行大型京剧和话剧,如鲁艺曾在那里演出了大型京剧《三打祝家庄》、话剧《雷雨》、《戈尔洛夫》、《带枪的人》等大型剧目。所以设计舞台时,我曾征求过鲁艺的意见。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通向舞台的门及其上面窗的抹头都是活的,可以取下,以便大型幕布进去。这就是根据鲁艺提出的要求而设计的。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陕西毛诗会召开13届年会
·下一篇:延安:红色旅游发展突飞猛进
·延安儿女联谊会等吊唁李中权同志(组图)
·特稿:延安儿女联谊会等吊唁李中权同志(组图)
·李学叶:延安儿女联谊会等吊唁李中权同志(组图)
·特稿:延安儿女联谊会等吊唁李中权同志(组图)
·何清洋、候洁茹、尚蓉:血色土地革命情 红色征程延安行
·特稿:血色土地革命情 红色征程延安行
·赵阳:红色中国梦,青春延安行(组图)
·特稿:红色中国梦,青春延安行(组图)
·刘令洁:行万里路 访“古稀”馆(图)
·尚蓉:领略延安老区风采,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