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改成水泥浇铸,高105丈(约336米),1971年破四旧时被拆除,1994年在保定市领导和广大市民的支持、资助下,水泥旗杆又被复建起来,消失了二十多年之久的大旗杆又重新矗立在古城中心了。
步入总督署大门,是一个南北长60米、东西宽30米的大院落,东西两侧各有一过墙门通往东西两路。沿甬道往北是仪门。仪门,顾名思义,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封建时代不同品秩的官员相见,有着繁杂的礼仪程式,通常品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来署,总督要到仪门外相迎,宾主从仪门而入,共进大堂,品秩低下的官员来拜见总督,只能走仪门两侧的便门。仪门上有“威抚畿疆”的匾额,两边的楹柱上有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题写的楹联:
昔为畿辅,今控严疆,观政得余闲,一壑一丘亲布置;
近接太行,远临渤海,豪情留胜概,亦趋亦步许追随。
进入仪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两行粗大的桧柏,苍劲挺拔,古木参天,距今已有460多年的历史,它是活的历史见证。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在古柏之上,成为衙署一大景观。
从仪门沿甬道北去60米,便是总督署大堂,大堂即正堂,各级地方衙门内均设。总督署大堂为整座衙署最重要的建筑,五开间,前有抱厦三间,廊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楹联,有皇帝赐直隶总督的御笔,也有曾国藩亲题亲书的一副楹联:
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
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
以黑色油饰为基调的大堂布置得庄重严肃,迎面横梁上悬挂着雍正御笔亲书“恪恭首牧”四字匾额,是赐给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匾额下摆放着惟有一品官才能享用的海水松鹤图案的屏风,屏风前有公案桌、太师椅,两侧陈列肃静牌、回避牌、职衔牌等。按清制,州县衙门的大堂是审理民刑案件的地方,但总督署大堂一般不直接审理各类案件,是总督举行重大庆典、从事重要政务活动的地方,如承接谕旨、拜发奏折等。
大堂南侧有用砖砌成的约13米见方的露台,是官员们举行礼仪活动的地方。露台两侧东西厢房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房,是对应中央六部而设立的办事机构。在大堂正南沿甬道不远处,有一座木质的四柱三顶戒石牌坊。牌坊南侧刻有宋代黄庭坚手书“公生明”三个大字,北面正对大堂刻有“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公生明”作为官场箴规,意思是公正方能明察事体之本末,总督坐堂理事,即可看到这个牌坊,用来儆诫自己谦恭尽职,公正廉明。
由大堂东西侧绕门北进是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建筑为徽式做法,雕工精细,据说是光绪初年李鸿章督直期间在保定修建淮军公所时,从安徽调来工匠修造的。二堂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面阔五间,长22米,深10米,为一明两暗布局,门前楹联是:
随时以法言巽语相规,为诸君导迎善气;
斯民当水深火热之后,赖良吏默挽天心。
横批:政肃风清
过二堂向里,有花墙相隔,中间有垂花门贯通,门里即是内宅。内宅有官邸和上房两进院,均为正房五间,左右耳房各两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并以廊庑相连。内宅与前面不同,这里小院幽径,青藤缠绕,花木扶疏,令人赏心悦目。官邸是总督平时批阅来文、习字著书、修身养性之所;上房是总督眷属居住活动的地方,平时外人是不能随意出入的。
除中路外,总督署东西两路建有对称的东花厅、西花厅,是总督会客宴请的地方,另有一进或两进院落,大都是幕友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名曰“幕府”。西路北部是一个花园,西侧有一内箭道,是总督考核武官用的。东路北部是吏房,中部是厨房,南部是寅宾馆。这些建筑规制仅次于中路,但廊庑、彩画俱备,仍不失其体面。整个总督署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构成一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