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地道
冉庄地道网中有一条双向地道,这条地道内有两扇可以活动的门,可以将地道关闭,通道两端有翻板陷阱,敌人到了这里就如同到了囚笼,这就叫“堵住笼子抓鸡,关起门来打狗”。为防敌人用水灌地道,冉庄的地道与水井相连,正如电影《地道战》中说的“水是宝贵的,应让它回到原处”。无论敌人从哪口水井灌地道,水都流回原处。
地下兵工厂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民兵为了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自己动手建立起地下兵工厂。梁连恒在“七·七”事变前是做鞭炮的,对炸药比较了解,就由梁连恒负责,除梁连恒外,还有7名技术人员。 开始,地下兵工厂设在梁连恒家的红薯窖里,但在1939年被敌人发现,遭到破坏。后来梁连恒设计将地道口通到炕上,可从屋内炕上的地道口进入地下兵工厂。 民兵们用简单的工具制造了大量的武器。地下兵工厂分工比较细,主要有锻轧组、铸造组、机加工组。锻轧组以烘炉为主,在这里铸造打制大刀、长矛、土枪及各种武器配件。炭窑是制造火药原料的,火药配方很简单:一硝、二磺、三木炭,再加上蒸煮、晾晒、细加工,便成了理想的火药。 铸造组通过各种关系将焦炭从敌占区搞来,利用废铁等铸造地雷、手榴弹。他们制造的第一批地雷的壳是从京汉铁路扒回来的铁轨为原料铸的。 锻轧和铸造都产生很大的烟,为了把地下兵工厂里的烟排到地面又不让敌人发现,他们就把梁连恒家的院墙修成空心,而且墙上留有排气孔,空心墙与地下兵工厂相连,烟可以先通过这些洞吸到空心墙里,再由空心墙上的气孔排出。 机加工组用土旋床加工地雷、手榴弹把柄等木制配件,还用来加工制造镗床、土枪、火枪筒等武器零部件。各种零件制好后,就在地下土兵工厂里组装成土枪、掷弹筒、地雷、手榴弹、子弹等武器。当时制造武器的方法比较简单落后,所以,民兵还在工厂里挖了一口防爆井,弹药万一在组装中出事,可以立即投入井中,以防伤人。在铁、木构件上打孔都是在土车床上加工。工厂里,每道工序完全是由人工来完成的。武器制成后,存放在地下库房里。 战斗过程中,地道内的交通员通知兵工厂某工事需要什么武器,土兵工厂就可以在敌人脚下运送过去。 土坦克是用数层用水浸湿的棉被盖住木桌制成的,抱炸药包的人在木桌下顶着桌子冲锋,用以防子弹。1945年拿下黑风口据点时就用了这种土坦克。 冉庄民兵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办起的地下兵工厂,制造武器打击敌人,为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
翻眼
翻眼是地道战内的一种防御设施。翻眼有两种,一种是向上翻的,另一种是向下翻的。向下翻眼可以用来防毒气,因为毒气比较轻,只向上走。虽然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就可以将毒气隔开,使两面地道不会相互影响。而且它还是地道内的一处很好的防御设施,当敌人进入地道,民兵可以在口上等着他,居高临下,来一个打一个。
卡口
卡口是地道内的一种防御设施,因为它比较矮小,如果敌人放毒气或放水,民兵可以在短的时间内把口堵上,将地道隔离。此外敌人进入地道,一个人在此把守,敌人过来就得爬,那样民兵们就很容易消灭他们。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卡口在地道内不能太多,那样会限制民兵的行动。
冉庄抗日村公所
原是冉庄村公所,始建于民国年间。1938年冉庄建立党组织和抗日政权,改称冉庄抗日村公所。这里是冉庄抗日活动的中枢,下设“五大会”: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冉庄农民抗日救国会、冉庄工人抗日救国会、冉庄妇女抗日救国会、冉庄青年抗日救国会。张森林任冉庄抗日村公所秘书,其真实身份是冉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38年秋,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来到冉庄,在这里谈判收编清苑县西片联庄会,把“不抗日、不降日、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