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邓恩铭,出生于离荔波县城20公里的水浦。其住房坐落在荔波通往周覃至三都、九阡至榕江的山路旁,祖母在此出售“酸菜饭”,供来往行商食用。邓恩铭的父母和姐弟们搬进城后,祖母、四叔和叔母,仍然留在农村。后来,四叔被土匪杀害,祖母搬进城住,叔母移居“板本”寨中。邓恩铭故居遗址,尚存一口石板水缸,完整无缺。邓恩铭故居是水族常见的干栏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水浦是个典型的水族寨子,民居几乎都是干栏式,邓恩铭故里,堪称“水族干栏建筑博物馆”。
在水族近代史上,水浦享有盛名,迄今尚存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水族农民起义领袖潘新简等修建的围墙、战壕,具有重要革命文物价值。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水浦至今保存有水族独有的石板墓。墓室全以石板镶嵌,每座墓葬均为三层,底层埋入土中,安葬死者,二层殉葬衣物,三层殉葬谷物。墓葬多有雕刻,但墓碑一般都不镌刻文字,多半浮雕铜鼓纹,意为以铜鼓殉葬。在一座杂草丛生的石板墓二层墓体石板上,有幅类似于“踩歌堂”的石刻图。“踩歌堂”,是一种手拉着手或以手搭肩、围成圆圈、顿地为拍、且歌且舞的集体舞蹈,侗族称“多耶”,苗族称“踩鼓”,彝族称“踏歌”。侗、水民族同源,语言比较接近。但如今在水族民间舞蹈中,只有“斗角舞”、铜鼓舞、芦笙舞,没有“踩歌堂”。这块类似“踩歌堂”的水族舞蹈石刻,对于研究古代水族民间舞蹈具有重要文物价值。水浦石板墓在识别水浦村民祖先的民族属性,进而确定邓恩铭的民族成分,具有重要作用,石板墓已于198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浦是个风景优美、古迹众多的水族村寨,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樟江风景名胜区”内,离县城仅有半个小时车程,且有柏油公路相通,建议创造条件,修复邓恩铭在水浦村寨的干栏故居,并做好相关文物保护工作,将邓恩铭故里建设成具有多重文化价值的红色旅游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