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萍乡城南门外铁路旁,有一座四周水泥栅栏围护的墓冢,这里安葬着辛亥革命烈士黄钟杰的忠骨。墓前的石牌坊,刻有同盟会领导人、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的题词,正面上方镌刻“黄烈士钟杰之墓”,西侧有内外挽联各一幅,外联是“一死结成新世纪,万山罗拜此英魂”,内联是“为祖国捐躯,倡义先声垂宇宙;择名山葬骨,稽勋旷典炳旗常”,内横匾为“气壮山河”。
黄钟杰(1882—1910),又名载生、直生、黄骥等,生于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黄堂村谷皮冲。1910年4月8日在萍乡西门郊区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9岁。
黄钟杰自懂事起,目睹晚清列强入侵,经济衰败、民生艰难的现实,就对清朝政府十分憎恨,决心投身“反叛”之路,救劳苦大众于水火之中。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烧杀奸掠,而清朝当局竟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割地赔款,置民水火,且与列强共同镇压曾一度“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消息传到黄钟杰就学的萍乡中学,他义愤填膺,夜不成寐,组织进步同学举行活动,坚决反对当局签订《辛丑条约》,遭到学校当局开除。不得已,黄钟杰又前往袁州中学(现宜春中学)就读,在那里他又继续组织进步社团,秘密从事反清的革命活动,不久被袁州府当局发现,派军警搜索,黄钟杰冒死冲出重围,直奔长沙,寻找华兴会领导人黄兴。黄兴是国民党的缔造者之一,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黄兴对黄钟杰十分欣赏,留他在华兴会工作。此后黄钟杰就一直与黄兴一道并肩战斗,直到后来华兴会与兴中会、光复会、日知会等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
黄钟杰随华兴会一同参加中国同盟会后,被任命为中国同盟会湘赣外务部员。从此,他接受中国同盟会和孙中山先生派遣,辗转萍乡、浏阳、醴陵一带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四处发动群众,播撒革命火种,散发同盟会主编的报刊—《民报》。他常深入煤矿和醴陵清军营中,与那些同情革命的工人、士兵促膝谈心,发展同盟会员100多人,壮大了革命阵营。
腐朽没落的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进步群众。黄钟杰的三叔害怕株连九族,多次苦劝他终止革命活动。黄钟杰断然谢绝了三叔的劝告,毅然说:“头可断,血可流,革命事业不可不为。”因此,清政府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到处张榜通缉他。
1910年2月,正在从事革命组织宣传工作的黄钟杰在浏市街头不幸被捕,当局如获至宝,清政府军机处于3月5日还专电江西巡抚冯汝葵:“奉旨:拿获萍乡一带会匪黄载生即黄骥等,分别正法监禁……。所有该匪等供出余匪,仍著督饬严密查拿,毋任漏网。钦此。”着令江西巡抚从黄钟杰口中“撬出”同盟会成员名单,妄图将革命者一网打尽。
在狱中,黄钟杰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当局为使他供出同盟会的其他同志,软硬兼施,酷刑用尽,但都失败了。有几次,黄钟杰被打得昏死过去,又被冷水浇醒,当局叫他供出“同党”。黄钟杰冷笑着回答:“睁开眼睛一个没有,闭着眼睛尽是!”气得当局无可奈何。
黄钟杰自知来日无多,在狱中,他挥毫叙志,表明自己“驱除鞭虏,恢复中华”和为大众福祉不惜献身的革命决心:
其一
无端风雨荡残舟,黄汉衣冠作楚囚。
我欲鞭露重起露,好教割破一方秋。
其二
久将身世付尘埃,生死原来只刹那。
大好头颅向天掷,血中溅出自由花。
4月8日,黄钟杰高呼口号,慷慨就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追认黄钟杰为革命烈士。1982年,萍乡市对黄钟杰烈士墓进行了整修。1984年又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供后人瞻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