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祖昌(1906—1986),出生在莲花县坊楼乡桥头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7岁半就到地主家做工,苦难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926年,他参加村农民协会,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党的事业。
1928年8月,甘祖昌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跟随着革命队伍转战南北,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过数次重大战役,为人民的解放事业3次负重伤,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解放勋章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全国解放后,甘祖昌担任过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等职。由于战争受伤留下的脑震荡后遗症,他的身体较差,组织上打算安排他到上海、青岛等地去治疗和疗养,均被他谢绝了。他多次向组织提出回老家莲花农村参加劳动的申请,1957年经批准,他带着全家大小回到故乡,开始了他从将军到农民不平凡的后半生历程。
解甲归田后,甘祖昌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家乡的建设,他不顾年老体弱、身患多种疾病,不辞劳苦,领导家乡人民筑水库、建电站、架桥梁、开荒地、改造红壤土和冬水田。回家乡的当年冬天,甘祖昌就带领乡亲们开垦荒山,改良土壤,不到三四年功夫,大片荒山、荒地变成了菜园和果园。50年代的中国农村还没有化肥,靠农家肥发展粮食生产,肥多粮多、“攒粪就是攒粮”。当时,野外有不少猪、牛、狗粪,但捡粪的人不多。甘祖昌带领孩子们捡拾野粪,捡了三、四个月,为队里积集了上万斤农家肥。在他的影响下,乡亲们也跟着早起捡粪了。这既为生产积攒了肥料,也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村里1400亩耕地,有600多亩是冬水田,常年水汪汪,牛不能下地耕作,一亩地一季仅能收两三百斤粮食。甘祖昌决心改造冬水田,他深入田间,细心查看,了解其成因,成立试验小组,经过多次实践,终于采用阴沟排水的办法成功地改造了冬水田,每亩单产提高到七、八百斤。干旱也是导致低产的一大因素,甘祖昌提出兴修水利。1964年,修筑江山陂,甘祖昌和乡亲们一道把一袋袋水泥、一根根钢筋沿着崎岖小道从五里外的洋桥运到工地。有一天夜里,山洪暴发,他拖着病体,披着蓑衣赶到工地抢救物资。为了尽快修复水渠缺口,他率领12名农民在山下扎起临时工棚,吃住在工地,日夜苦干,三天三夜只睡3个小时,终于修复了水渠。在甘祖昌的带动下,经过5个月苦战,只花12.1万元就修起了一座高18米、长49米、蓄水550万立方米的江山陂。回乡29年来,甘祖昌和乡亲们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修起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长期的实践和刻苦学习,使他积累了一定的农林水利建设经验,被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
甘祖昌回乡后始终保持了一位红军老战士的艰苦朴素的本色,一直过着节俭简朴的生活。当时他给自己立下规定,不吃超过一元钱一斤的食物,不穿超过一元钱一尺布的衣服。他养猪种菜,连抽的烟也是自己种的,却把70%的工资收入捐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上级在生活上要按有关规定照顾他,他一一拒绝,省民政厅要给他在县城盖房,他坚决不答应,自己盖了几间简朴的农舍。新疆军区和江西省政协先后两次要给他配小车,他坚持不要。甘祖昌曾被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61年和1979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甘祖昌将军》和《红军战士甘祖昌》两本报告文学集,他的动人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1986年3月23日,甘祖昌因病在莲花逝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交待家人的话是“领了工资……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其余的全部买农药化肥支援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