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年近花甲的大诗人黄庭坚,穿越巴山蜀水,来到萍乡省兄,江南三月,正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时节,这位一生仕途偃蹇而“环伟之文,妙绝当世”的江西诗派宗祖,在这里登临崇阿,探幽访古,流连月余乃去。这里的山川风物、优美传说,触动着诗人的情思,写下了《萍实里》一诗:
楚地童谣已呈祥,果然所得属昭王。
若非精鉴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乡。
诗里表达了他对萍乡的喜爱,同时也隐隐地透出一丝对宦海沉浮而知音难得的恚怨,说如果不是遇到孔子外独具慧眼精确地鉴定“萍实”之物,哪里能找到如此佳名来称呼这个地方呢?
“萍实”的故事,出自《孔子家语》,说的是楚昭王渡江时,江上漂来一物,又红又圆,大小像斗(斗为古代酒器),他问遍满朝文武都无人知是何物。于是派使者到鲁国去问孔子,孔子回答说,是萍实,吉祥物,只有能称霸的人才能得到它。使者听了,有些迷惑不解,问孔子怎么知道它叫“萍实”。孔子说,我过去周游列国时,途中曾听到一首童谣说“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现在这首童谣得到了应验,所以我知道它叫“萍实”。使者又问孔子,这“萍实”是否能经常得到。孔子告诉他,“萍实”是集天地精华而成,千年也难得一遇,现在楚王得到了它,这是楚国将要振兴的征兆。后来,人们便把楚昭王获“萍实”的地方称之为萍乡,即“萍实之乡”。
“萍乡”一名,始自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年),孙皓置县。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萍乡“本汉宜春县地,属豫章郡。吴宝鼎二年分立萍乡,……楚昭王获萍实于此,今县北有萍实里、楚王台,因以名县。” 萍乡因“楚昭王获萍实于此”而得名,是关于萍乡地名来由的多种说法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一个神奇的与至圣先师和贤明先王有关的传说,又有着如此美好吉祥的寓意,虽然难以确证,但人们从感情上愿意认同这种解释,其中,深隐着对家乡的热爱和仰慕前贤的情结。
对萍乡地名的来由,历代学者广证博引,试图作出更为符合本义的诠释,其中影响较大的还有“萍草说”和“北民南迁说”。
“萍草说”出自唐宪宗时的宰相李吉甫所撰的《萍乡县志》记载,萍乡历史上确实多生萍草,与李吉甫所说相吻合,三国吴置县时,当是据这一自然特点而名县的。因此,《大清一统志辑要》、《补三国疆域志》、《中国市县手册》均采用这种解释。
“北民南迁说”,是萍乡得名新的说法。古代中原民族南迁此地时,为了表示不忘本,而沿用了中原地区的平乡的名字,后来人们把“平”转写成了“萍”或“苹”。
萍乡,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晋古邑,无数先人在这片土地上走过,生于斯,死于斯,繁衍生息,代代承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对萍乡地名由来的探究,饱含着前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深蕴着一种“安土重迁”的传统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