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湘评论》题写刊名,希望胜过《湘江评论》
1960年3月,毛泽东到湖南视察。时任省委书记张平化把湖南省委机关刊拟议的几个刊名送给毛主席圈定,并请主席题写刊名。
当时,有人提到毛泽东1919年在长沙主办过《湘江评论》,他不失幽默地回答说,“我那个东西是资产阶级的”。言下之意是新的刊物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办出新中国、新湖南“党刊姓党”的新气象。随即,他圈定“新湘评论”,饱蘸浓墨,一笔下去,由于用的是一支新毛笔,“新”字上面的一点着墨太多,洇了开去。主席稍作修饰,改用中锋行笔,顿时“新湘评论”四字飘逸纸上。
●给《湖南教师》和《湖南教育》题写刊名,为全国教育期刊之唯一
据研究者统计,建国后,毛泽东一共给湖南的三家新闻出版单位题写了刊名,即《湖南日报》、《新湘评论》和《湖南教育》。《湖南教育》是一份历史悠久的名老期刊,它源于1908年创办的《湖南教育官报》,青年毛泽东曾在上面发表文章。新中国成立后,《湖南教育》于1950年创刊,毛泽东于1950年8月题写了 《湖南教师》的刊名,又于1957年1月题写了《湖南教育》的刊名,这在全国教育期刊中是唯一的。
●为“船山学社”先后两次题名
船山学社,位于湖南长沙。旧址在中山东路。清光绪年间(1875-1908)为曾国藩祠,1914年刘蔚卢等人为纪念王船山,阐扬其思想,发起组织船山学社于此。
1921年,参加完中国共产党“一大”后,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回到长沙,在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主持湖南党务的仇鳌的帮助下,在船山学社成立湖南自修大学。1922年秋,李达出任自修大学校长,毛泽东、何叔衡、李维汉、夏明翰等先后任教员,学校还创办了《新时代》月刊。自修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最早的干部学校,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成为湖南革命的大本营。
1938年11月初,一场“文夕大火”让长沙城付之一炬,湖南自修大学也遭到焚毁。
1950年王船山诞辰(农历九月初一),毛主席亲自书写“船山学社”四个大字寄来。1953年,中央政务院颁发文物保护条例,船山学社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根据这个条例的规定,湖南省文化局于1954年拨款五万元重新修建湖南船山学社社址。
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陈文骏函请毛主席再次为新建的船山学社题额。毛泽东接信后,又题写了“船山学社”四字。
●题写“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镌刻在9块白玉石上镶嵌塔身
在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高大的塔形碑体上,正南面镶嵌着一块20米高的白玉石板,上面刻着“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9个金色大字,这9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
烈士纪念碑由湖南省基本建设局负责设计,省建设第六工程公司施工。据当时省建设第六工程公司分管生产的副经理李景春回忆:烈士纪念碑动工修建后,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曾当面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十分关心建设进展,当面答应题写碑名。但却没有收到题字。1959年2月26日,周小舟给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叶子龙写信,请他相机代为催促。
过了两三个月还是没收到毛主席的亲笔题字,正当大家为题字着急的时候,1959年6月24日毛主席回湖南调研考察了。李景春赶紧请省委领导相机请毛主席题字,并请他的老朋友、当时参与服务的省委接待处负责人薄贵先留意,一有消息,立马通知他。一天上午,薄贵先突然通知李景春,要他赶到蓉园一号楼大堂候着。不一会,薄贵先捧着一张墨迹尚未全干的纸从里屋走了出来,只见毛主席在上面写了9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李景春喜出望外,如获至宝。
李景春赶紧赶到凯旋门照相馆,将毛主席的题字拍照,一一放大。放大后,将字一一描绘在从祁阳调运来的9块白玉石上,再由熟练的老技工精雕细琢镌刻成型。在镶嵌时,他们又特制了硬木撬棍和硬木锤子等工具,防止撬缺锤破,完好无损地完成了毛主席题字的镶嵌任务。随后,又给每个字上贴上了金箔。
●为岳麓山风景名胜“爱晚亭”题字,纪念“同学少年”
爱晚亭由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兴建。每年清秋时节,一亭翼然,红叶漫山。毛泽东求学长沙时,经常与蔡和森、萧子升、罗学瓒等友人到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后因年久失修,梁柱欹斜,行将倾圮。
为了方便群众瞻仰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纪念地,李达向湖南省政府建议重修爱晚亭。省政府同意拨款一亿元(折合现在人民币约一万元),委托湖大负责重修,由蔺传新教授设计,魏永煇教授领导施工。
为了美化爱晚亭周边环境,学校将原建于亭畔的教工宿舍拆除,另建房屋安置,并从和平斋前修一公路直达爱晚亭,又将爱晚亭的溪水按地势修建三座水塘,塘水清澈,与名亭相映照,且以水管引至校内,为当时数千师生的饮用水。
1952年9月17日,爱晚亭整修完毕,毛泽东应李达之请,欣然题写了“爱晚亭”匾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