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播报
从《毛泽东遗物故事》中学习伟人的读书方法,用阅读缅怀伟人
2025-09-15 09:29:25
来源: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编者按:2025年9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逝世49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一起从《毛泽东遗物故事》中学习伟人的读书方法,用阅读缅怀伟人。

    毛泽东酷爱读书,孜孜不倦的读书生活伴随着他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他在书山学海遨游,他研读马列著作、中外哲学和古今文史书籍,他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从读书中不断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感。毛泽东的读书精神、读书方法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广收博览

    广收博览是毛泽东读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早在1915年6月25日,毛泽东给湘生信中就提出:“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毛泽东主张“人的知识面要宽些”。1958年9月,张治中陪毛泽东一起外出视察工作。有一天,在行进的列车中,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冶金工业的书。张治中诧异地问他:“你也要钻研科技的书?”毛泽东说:“是呀,人的知识面要宽些。”

    广收博览,是拓宽一个人知识面的有效方法。1957年10月2日,毛泽东给他的秘书林克写信:“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略为偏重一点理论文章,逐步培养这一方面的兴趣,是我的希望。”

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以致用

    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一些观点和思想的引申或点评。毛泽东牢记古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名言,把学与思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

    毛泽东读书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学以致用。毛泽东读书的目的是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建设新中国,包括改造和完善他自身的主观世界。用毛泽东自己的话说,读书的目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围绕革命与建设实践的需要读书。读史书、哲学书是如此,读马列著作更是如此。

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也是毛泽东读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早在1938年8月22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就说:“你学到一百岁,人家替你做寿,你还是不可能说‘我已经学完了’,因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学一天。”

    毛泽东常说的一句话是“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可以说毛泽东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在读私塾时,毛泽东除了白天学习,晚上帮父亲算完账后,还要躲在桐油灯下偷偷地看上一会儿书。特别是他停学务农期间,更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读书。白天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还要记账、算数,可他总忘不了睡觉前要读点书。在革命战争年代,行军打仗是每天的主要任务,而且时刻处在被敌人偷袭和包围的危险之中,可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为了革命的需要,还是坚持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并写下不少理论著作,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每天都要处理党和国家的事务,工作十分辛苦,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仍然不忘“挤”时间来读书,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休息,所以他挤吃饭的时间、挤睡觉的时间、挤节假日的时间、挤旅途中的时间,哪怕就是卧病在床,他都要争分夺秒,手里总是捧着心爱的书本。毛泽东之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读书,主要是靠他“挤”和“钻”的精神。

    就是到了晚年,毛泽东的身体日渐衰弱,病魔缠身,视力也减退了,可他读书的精神丝毫未减,追求知识的欲望也不见低落,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天天读书。

    推荐阅读

《毛泽东遗物故事》

《湖南红色基因文库》编篡出版委员会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

编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大型哲理史诗论著《东方巨人·毛泽东》序(组图)
·下一篇:无
·纪念毛主席诞辰125周年韶山机关管理局青年团团员们开展大学习活动(组图)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学生到韶山开展研学旅行(组图)
·长沙300余名师生到韶山开展研学旅行(组图)
·长沙学生到韶山开展研学旅行(组图)
·湖南桃源高中学生到韶山开展研学旅行(组图)
·中俄两国共同纪念毛泽东诞辰125周年大型展览《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在俄罗斯乌里扬
·长沙250余名学生到韶山开展研学旅行(组图)
·毛泽东遗物馆的大数据与展出内容(组图)
·从毛主席遗物中学习艰苦朴素的精神
·毛泽东遗物馆是“三严三实”的标本馆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