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巡访”时戴的墨镜 |
2009-02-17 14:48:28 |
|
作者:《毛泽东遗物故事》龙剑宇、夏佑新 |
浏览次数: |
|
|
|
|
毛泽东身为领袖,却因此而失去部分“自由”。他不能自在地四处漫步,更不能随意地串门。只要他离开那座古色古香、警备森严的中南海,自由活动的权力就离他远去。毛泽东每次外出,身前身后总少不了陪同的首长、神情严肃紧张的保安人员,他们将毛泽东紧紧挟在中间。不仅如此,如果毛泽东走出中南海或巡游时的居所,保卫部门就会要求他戴上口罩、墨镜。面对种种制约,毛泽东既感到不满,又无可奈何。
毛泽东生前曾经用过好几副墨镜,但作为遗物遗存于世的则只有当时中央办公厅、中央警卫局负责人汪东兴送给他的一副普通的墨镜了。
毛泽东非常怀念延安时期自由自在的生活。那时他不也是主席吗?可他能够比较自由的活动,从来不曾出现过前呼后拥、警卫森严的情景。他很反感和平时期的这种做法,曾多次“愤怒”地对公安部长罗瑞卿等人说:“你们这是干什么嘛?要我脱离群众?”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保卫措施,毛泽东本人也是点头同意过的,只是一旦落实到他个人身上就实在忍受不了。然而他是主席,安全比其他任何人都重要。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其他同志更加重视对毛泽东的保护,毛泽东因此而失去的自由比其他同志更多。
当时,飞机失事率较高,周恩来还曾要求毛泽东不要乘飞机远行。后来,毛泽东果真再也未坐过飞机。同时,中央政治局也就乘坐飞机一事开展过讨论,最后作出了中央政治局一级的首长不能同乘一架飞机的规定。
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几乎每年都要到一些省市走走,借此了解一下情况。每次外出,随行的工作人员都要为他准备好墨镜、口罩。当时,保卫部门认为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台湾国民党特务仍然在活动,如果不掩饰行迹,随便外出,极有可能发生意外。他们认为戴上口罩、墨镜可以避免被人认出,减少围观、拥挤的危险。毛泽东听了这些解释有些啼笑皆非,但他不能反对,因为这是他外出时必须答应的先决条件。
1952年,毛泽东在武汉准备游黄鹤楼。他说,几十年前登过,不知风貌是否依然如故。此次毛泽东南行,公安部长罗瑞卿奉命作陪。黄鹤楼是著名风景点。游客如云,安全保卫有较大难度。罗瑞卿要求毛泽东戴上口罩、墨镜。保卫人员解释说:“现在正在抗美援朝,美蒋特务蠢蠢欲动,必须严加防范都能保证万无一失。”同时,武汉街头毛泽东的画像又高又大,连三岁小孩都能一眼认出来,若不遮掩就会暴露身份。他们取出口罩、墨镜,准备为毛泽东戴上。毛泽东不想使下发感到难堪,顺从地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他戴上墨镜,风趣地说:“这样是否就没有人认得我了?”
其时正值春节,游客还真不少,黄鹤楼周围人山人海。毛泽东在罗瑞卿、李先念、王任重、杨尚昆、杨奇清等陪同下来到这里。故地重游,毛泽东感慨万千。二十多年前,与夫人杨开慧在武昌工作时多多携手,多次至此。现在物是人非,他平添几许惆怅……
突然,一个小女孩注意到了毛泽东。尽管他戴着口罩,这位小女孩还是认出了他。她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毛主席?!”毛泽东听到叫喊,猛然回头,寻觅着这声稚嫩而亲切的童音。毛泽东的猛回头证明了小孩准确的判断,她欢呼雀跃,警卫人员也阻拦不住。游山的人驻足而观,如潮水般涌至。当他们证实了信息后,黄鹤楼湮没于“毛主席万岁”的声浪之中。公安部长罗瑞卿感到大事不好,但这位人高马大的部长面对狂热的欢呼人流,仍然能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他马上下令:保护毛主席下山!说完立刻挤到毛泽东跟前,拉起一位高大卫士的手勇敢地朝汹涌而来的人流挡过去。杨奇清、李先念、杨尚昆及其他保卫人员也手挽手构成人墙,
|
|
|
|
|
|
|
|
|
|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