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爱听的唱片和磁带 |
2009-02-17 11:54:31 |
|
作者:《毛泽东遗物故事》龙剑宇、夏佑新 |
浏览次数: |
|
|
|
|
毛泽东遗物中有大量唱片和磁带,数量之巨,专门的收藏家也会对此惊讶咋舌。据韶山毛泽东纪念馆提供的一份目录统计显示,毛泽东生前听过的唱片有几千张,磁带有二千四盒。这还只是一个模糊的统计,不包括可能散失的部分。毛泽东并非收藏家,他之所以不惜巨资购买这些唱片、磁带,不过是满足欣赏的需求。毛泽东算得上一位不错的鉴赏家。毛泽东购置唱片、磁带的巨大花费大多来自他的稿费,也有不少是别人赠送的。
这些唱片、磁带内容包罗万象,从戏剧、相声到国内外各种舞曲、古典音乐、应有尽有。其中,各种戏剧,尤其是京剧、昆曲占了绝大多数。因为毛泽东偏爱中国传统艺术。
中国是戏剧之乡。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戏剧由发轫到繁荣,渐渐演化出三百多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各种戏剧。可以说,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每个角落,都会有一个特色独具的剧种。然而,毛泽东在三百多个剧种中特别钟情由徽剧、昆曲、秦腔等演化而出的“后起之秀”--京剧。
毛泽东对京剧的爱好始于延安。在此之前的一切史料中,至今都未发现毛泽东作为京剧爱好者的任何佐证。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居住的那孔普通的窖洞里,时常传出那架每分钟播放七十八转唱片的手摇留声机发出的动听的京剧声。
延安的生活生活是清苦的,娱乐方面则更显得贫乏。最初工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为毛泽东搜集京剧唱片,但延安毕竟是“穷乡僻壤”,唱片很难找到。毛泽东那架留声机就只能翻天覆去地播放那几张旧唱片。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是一位业余的京剧“小演员”。这给了时常牌紧张工作状态之中的毛泽东增添了些许情趣。
那时,毛泽东也在繁忙工作之余听听京剧,看看边区文工团员演出的秧歌戏。这一爱好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卫士李银桥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经常哼唱《空城计》、《草船借箭》的段子;到达西柏坡后常听高庆奎的《逍遥津》、言菊朋的《卧龙吊孝》、程砚秋的《群英会》;进入北平前后,毛泽东最喜欢《霸王别姬》......由此看来,毛泽东这时对京剧已有浓厚兴趣,而且还熟悉了不少段子及唱腔。
1949年3月,毛泽东带着在延安时期添置的手摇留声机进入北平,那些曾给予他不少欢乐的京剧唱片也随之走进庭院深深的中南海。不过,这时已今非昔比,大都市的繁华毕竟不可与延安边塞的荒凉同日而语,毛泽东已有条件添置更多的唱片了。后来,他有了录音机、电唱机,也有了藏量丰富的种种戏剧、音乐磁带。
毛泽东晚年,因为重病缠身,难免感到孤寂,有关方面就召集了一批优秀艺术家,为他及其他首长录制了大批传统戏剧磁带、唱片。当时,这些优秀艺术家被分成若干小组,如京剧小组、古典诗词小组。其中古典诗词小组拥有昆曲名家俞振飞、岳美缇、计镇华、蔡瑶铣、方洋、李元华。毛泽东的磁带、唱片的收藏量,经过如此集中录制而数量大增,这也给管理增加了不少困难。因为毛泽东的唱片或磁带。为了能给毛泽东及时提供周到的服务,工作人员将唱片、磁带编号,制作了目录,并在目录上用特定的记号标明毛泽东常听的剧目。这样,当毛泽东点剧目时,他们能很快找到相应的唱片或磁带了。
毛泽东常听的京剧很多。在这些唱片或磁带目录上,工作人员都一一作了标记,有的还写明了内容提要。从保存下来的几本目录上,我们可找到毛泽东当年最喜欢听的一些传统京剧剧目有:
李和曾的《李陵碑》、《巡堂》;
程砚秋的《春闺梦》;
袁世海的《李逵探母》、《盗马》;
冯群秋的《二进宫》;
高庆奎的《姻粉计》、《辕门斩子》、《斩黄袍》;
余淑岩、言菊朋的《卧龙吊孝》、《八大锤》、《空城计》、《战太平》;
周信芳、袁世海、马连良的《捉放曹》、《卖马
|
|
|
|
|
|
|
|
|
|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