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用的放大镜 |
2009-02-17 11:43:03 |
|
作者:《毛泽东遗物故事》龙剑宇、夏佑新 |
浏览次数: |
|
|
|
|
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但年岁不饶人,他的视力到晚年明显下降,可他不太愿意戴眼镜。当时,新版印刷的各种书,往往字体比较小,这样,他就只能借助放大镜读书。
1951年3月,“九三”学社送给毛泽东一把象牙柄的放大镜。此后,毛泽东看书、办公时就用这把放大镜,一直用到1963年。这年春天,他到上海视察,途中,放大镜镜框裂了口,工作人员便把镜子送到上海光学仪器厂修理。由于不便公开这是毛泽东的物品,就把镜柄上的字用白胶布缠上了。工人们拿起这把已用了十多年的放大镜,不经意中把胶布撕开,发现柄上刻有“毛泽东”的铭文,工人师傅为之肃然起敬,他们决定给毛泽东再做两把新的。
新放大镜呈圆形,镜片是玻璃质地,镶嵌在米黄色的硬塑料框中。设计者考虑到毛泽东的年龄情况,特意把体积、倍数都做得较大。新的做好后连同已修好的旧放大镜一同如期“交货”。毛泽东用上新放大镜,颇为满意,一把放在书房里,一把放在卧室里,随手可以取用。
1966年6月他住在韶山滴水洞,就带着这两把放大镜。
1971年,毛泽东生了一场大病,看书更加离不开放大镜了。他借助放大镜看了很多单行本的鲁迅著作。但是,放大镜只适合偶尔照一照看不清的地方,如果一直用放大镜读书,不但不方便,而且容易疲劳。为此,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与国家出版局联系,将毛泽东要看的一些小字本的书改印成大字线装本,线装本分成薄册子比较轻,躺着看、拿在手上看都很方便。
1972年2月初,经中央办公厅同意,国家出版局责成人民出版社,特将50年代出版的带有注释的十卷本《鲁迅全集》排印成少量大字线装本。为让毛泽东早点看到,印好一卷就送一卷。毛泽东看得很快,常常这一卷看完了,下一卷还没到,他便打趣地说:“我又断炊了!”待他收到全部大字本,毛泽东也差不多都读完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毛泽东站在大书柜前看书的那张照片,他拿在手上的就是大字本新版的《鲁迅全集》。
1974年8月,毛泽东被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两眼渐渐看不清东西,连大字本也不能看了。由唐由之大夫动过手术后,他才又能看书了。
毛泽东临终前看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当时,根据国家出版局安排,正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给毛泽东赶印大字本的《容斋随笔》。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已重病在身,终日躺在床上。他已不能下床了,吃饭都要别人一勺一勺地喂。晚上9点45分,他忽然提出要看《容斋随笔》,而上海方面的样本尚未出来。这可忙坏了身边工作人员,他们赶紧跑到增福堂毛泽东的书房,大家记得毛泽东曾有一本大字本的《容斋随笔》,但一时竟找不出来。
这是一位危重病人的惟一要求,工作人员迅速与北京图书馆联系。
北京图书馆有一个专门为毛泽东查找图书的办事小组,成立于60年代末。因为毛泽东常在深夜看书,有时突然要某一本书,要得还很急,所以北京图书馆的这个小组不管白天黑夜或者节假日,都轮流值班,毛泽东要的书如果在自己的书库里找不到,就常与北京图书馆联系。这样一来,有时毛泽东要找一本书,或查一个典故,在深更半夜都要惊动许多人。这也许算得上毛泽东日常生活中的一项最大“特权”吧!然而这却是他本人所不知道的,他若有所知,肯定也是不会同意的--当然,对于那些能为毛泽东服务的人们,他们却认为是最大的光荣!
毛泽东要看《容斋随笔》,仅仅过了35分钟,北京图书馆就告知:已从柏林寺书库找到。柏林寺书库在北京东城区北桥附近孔庙东侧,距中南海约8公里。10点50分,大字本的《容斋随笔》就送到了毛泽东手中。
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容斋随笔》大字本,也于8月30日赶印出来,8月31日送到了毛泽东的住地。这时毛泽东已经病情危重,再也不能读这部还散发着油墨香的书了。
|
|
|
|
|
|
|
|
|
|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