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毛姓南迁西移之迷:四、明清两朝的中国毛姓 |
2009-02-19 13:29:39 |
|
作者:《毛泽东的家世渊源》龙剑宇 |
浏览次数: |
|
|
|
|
再则,分析毛氏家族人才表,人们还可以寻到一个显著特点:越是在国事多艰,国难当头的大动荡时代,毛家越有显赫人物,如群雄割据的战国、焚书坑儒的秦代、民族压迫深重的宋、元……关于这一点,仅从明、清两朝的比较中,也可以感受得到。
明朝建立在蒙古族对汉族的高压统治结束之后,毛姓人们与其它的姓氏人们一样,对此颇觉扬眉吐气,知来之不易而弥为珍惜,不仅自觉地维护汉民族的利益,而且大胆参政;可是明朝持续了290余年(1368-1661)后,也走向了腐败不堪,于是李自成发愤一击,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亡矣,民族压迫已降到了汉族人民头上,毛姓人们对此无力回天!但他们却保持着民族气节,不愿为清廷效力,因而,清代朝廷中,没有毛家的人物,他们政治上处在压抑状态,无奈便转向另一领域:即潜心治学,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闪现出自毛亨、毛长注诗以后,又一次灿烂的光芒,这便是毛晋和浙中三毛的出现!
毛晋,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9),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1644年),他才45岁,他亲历了清兵入关的的惨痛,直到明亡之后,在南明永历十二年(1659),实际上已是清顺治十六年才去世,享年60岁;可以说,毛晋最深切地体会到了家愁国恨的滋味――他在巨大的悲愤之中,发奋治学,以求忘却痛苦。
毛晋原名凤苞,字子久,晚年改名晋(与“进”谐音),改字子晋,号潜在,联起来有潜心治学,发奋进取之意。事实上,他也正是这样做的。
毛晋少游钱谦益门,博学强记。他鄙视清廷,不愿做官。这位江苏常熟人,好搜罗图籍,建汲古阁目耕楼,藏书达八万四千余册,多宋元善本,喜刻古书,所刊《十三经》、《十七史》、《六十种曲》及《津逮秘书》等皆手自校堪,为历来私家刻书最多者。汲古阁版本,亦称为毛本。又好钞录罕见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为毛钞。编著有《毛诗陆疏广要》,《海虞古今文苑》、《明诗纪事》、《隐湖题跋》、《汲古阁珍藏书目》、《汲古阁刻书目》等。其子,别号汲古后人,继承其父校堪,收藏,出版事业,亦颇有贡献。
明、清之际,还有一位节气可佳的毛姓,叫毛奇龄,他比毛晋小24岁,生于明天启四年(1623)。南明灭亡时,他已22岁,正是血气方刚,风华正茂时期,因此,他对满清的痛恨比毛晋来得更强烈。他是浙江萧山人,字大可,明季生。明亡,他窜身城南山,读书土室中。到清建立70多年,才出为翰林院检讨,却仍从事治学工作,充当《明史》纂修官,借此怀念先朝。他素晓音律,博览群书,以经学自负,好为博辩,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词,著述颇多,后人编为经集、文集2部共234卷。学者称他为西河先生,有《西河诗话》、《西河词话》,著作编为《西河合集》。从毛奇龄以“西河”命名其作品,可知他对毛家始居地的念念不忘。
与毛奇龄齐名的还有毛先舒、毛际可,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其中毛先舒生于明泰昌年间(1620),卒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文学家,字稚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诸生,明亡后不求仕进。曾从事音韵学研究,也能诗文,有《巽书》、《思古堂集》、《诗辨坻》、《韵学通诣》、《南曲正韵》等。
元明清三代,毛家由造反英雄毛贵,到朝中显宦毛伯温等人,再到学问家毛晋和浙中三毛,从他们身上,不是也能寻得出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吗?而从毛家本身来说,从西周初的分封得姓,到战国时的积极参政,秦汉时的注诗,这个家族的传统,至元明清时得到发扬光大,那么这个家族的传统是什么?
韶山毛氏宗祠,这座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的祠堂,其大门门联对此
|
|
|
|
|
|
|
|
|
|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