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遗物中,有一件相对来说比较“奢侈”的物品:一只棕色牛皮理发箱。据说,购买这只理发箱,事先并没有征得毛泽东的同意。
毛泽东最早的理发师叫曹庆维。1949年在西柏坡时,一场滂沱大雨冲塌了两个窑洞,曹庆维被埋在洞中。毛泽东很动感情他说:“小曹前几天还给我理发,多可惜呀。告诉机关领导同志,一定要把曹庆维的后事处理好。我要去参加曹庆维的追悼会。”
之后,王惠于1949年秋天到毛泽东身边理发。当时装主席理发用具的是一个绿色帆布做的背式小布箱,使用多年,已陈旧得很不受看。1958年成都会议时,购买了这只小牛皮箱。当理发师王惠提着这只小皮箱走进毛主席的房间,毛主席一眼便发现了这只皮箱,幽默他说:“老王,你怎么洋起来了!”接着便带责备他说:“那个帆布箱呢?不能使用了吗?怎么换成这只皮箱啦,你搞的什么名堂?”老王喃喃地不知如何回答,无奈又将那只旧布箱换了回来。
50年代初,建国伊始,毛泽东外事活动频繁,每次会客前,王惠都要为主席剪发、刮脸,这时的王惠已上了岁数,光头,白须飘然,面孔清癯,极像电影《少林寺》里的老方丈,只是多了一副老花镜。但他即使戴了老花镜,视力也不济。理发时,总是歪侧着头,伸长脖子,眯缝着眼睛,左瞧右瞧,剃刀难得一挥。他左手按着主席的头顶,右手慢慢伸出,剃刀停在主席鬓发下沿,就那么把刀架在主席头上半天不动,好不容易才“刷”地剃一下。
毛泽东看一眼手表:“你得快点。”
“别着急,别着急啊。”王惠换个位置,刀又架到主席头上,在另一侧比量着,握刀的手颤个不停,好半天又“刷”地一下,接着退后一步,欣赏杰作般地端详个没完。
“哎呀,王师傅,你快一点好么?”毛泽东开始烦躁,欠一欠屁股,却被王惠从头顶上按住,仍然慢腾腾地:“叫你不要着急,不要着急,我不误你去就行么。”
反复折腾,左瞄右比,毛泽东哭笑不得:“我要你快一点!”
“沉住气,听我的,给你刮干净再去,”王惠说着,居然拿手在毛泽东后脑勺上拍了两下,像拍孩子一样随随便便,把在场的人惊得目瞪口呆。
毛泽东没有发脾气,只无可奈何地叹口长气。王惠边给毛泽东理发,边絮絮叨叨地教训毛泽东:“你是国家主席,主席要有主席的样子。啊,又是我的手艺,剃不好人家会说王惠不行,王惠也不光彩么……”
周福明是主席的最后一位理发师。1961年下半年正式调到主席身边工作。之前,也多次为主席理发,很合主席心意。
对于穿戴修饰,毛泽东向来是不讲究的。平日不受理发修面,爱留长发。外交场合或某些特别重大的活动,才理理发,修修面,但即使是这种时候,他也不像常人一样,正儿八经地坐着,他总是一边干着工作一边理发。安排会见外宾,在客人到达前约20分钟,主席才离开办公桌,坐在一把小沙发椅上,秘书送上该批外宾情况的资料,主席抓紧翻阅,周福明则给他理发、修脸。毛泽东风趣地对周福明说:“我看我的资料,你理你的发,我们各办各的公,互不干涉。”这可难坏了周福明:主席下颌长有一颗大痣,稍有闪失,极易碰上,而且主席的头发右边厚,左边薄,不太好整理。幸好这位在火车上、轮船上都给主席理过发的周师傅技术精湛,离外宾到达还有两三分钟,毛主席停止看资料,发也正好理完。当毛泽东换好衣服,出现在书房兼会客厅时,客人也正好到达。
分秒必争,这就是毛泽东为国操劳、鞠躬尽瘁的工作精神的具体写照。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周福明以无比沉重的心情,默默地为主席理了最后一次发,修了最后一次面。周福明描述当时的情景时说:
“为主席理发17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心里如此沉重。我打开理发工具箱,里面的工具和往常一样:围布、推子、梳子、剃须刀……
“我感到眼前这一件件工具,是如此的亲切,就好像是一条传递自己对主席深切感情的纽带。
“这是我有生以来感觉难度最大的一次理发。此时的主席身体开始僵硬,右鬓和两耳后面的头发弯着腰是理不到的。为了不打扰主席,使他老人家感觉舒服,剃右鬓角的头发时,我干脆跪在地上,趴在床边为主席剃;剃两耳后面和后脑勺的头发时,我索性上到主席躺着的床两边,顺着他躺着的姿式,这边趴着理一下,那边趴着理一下。
“最后我端来一盆热水,用热毛巾热敷在主席的头发上,花白的头发经水一湿,似乎变得黑了,再用篦子反复地篦,立刻显得乌黑发亮。我又为主席精心地刮了胡子,擦了脸,主席又精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