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支家政篇:与杨开慧共用过的文件箱 |
2009-02-18 14:45:40 |
|
作者:《毛泽东遗物事典》 |
浏览次数: |
|
|
|
|
全国解放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等单位曾赴长沙板仓征集文物资料,杨开慧烈士的哥哥杨开智和嫂子李崇德捐献出他们精心保存的几件烈士衣服,以及一只长方形的旧箱子。这只旧箱子是杨开慧的随身之物,原来是用来装首饰的。毛泽东主持武昌中央农民运用讲习所时,两人曾用这只箱子装过文件。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按中央指示,回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杨开慧嘱咐保姆孙嫂带着毛岸英先回长沙板仓,自己则带着岸青、岸龙随毛泽东一起来到长沙。当毛泽东在沈家大屋参加了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后,便星夜送杨开慧母子去板仓,行李中便有那只装文件的箱子。第二天清早,毛泽东便匆匆离开,到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去了,此行成为他与爱妻杨开慧的永诀。从此,杨开慧带着3个孩子留在板仓,继续从事党的地下斗争。她仍用那只从武汉带回的箱子装党的文件和材料,也装自己平时写的一些诗文手稿和未发出的信件。1928年,她写了一首题为《偶感》的五言长诗,以寄托自己对毛泽东的思念之情,诗中写道:“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以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可见,惆怅无已时!”诗中的“足疾”,是指毛泽东送她回板仓时引发的脚病,她在一年后犹念及此,这种细腻真挚的情感,是人间妻子献给丈夫的最动人的心曲。
作为名门闺秀的杨开慧,集中了她所处时代女性的一切优秀品质:美丽、善良、知书达理,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毛泽东深爱她,而她也把自己全部的爱献给了毛泽东。她曾以饱含情感的笔墨追述了自己与毛泽东的爱恋历程:“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不过我没有希望过同他结婚,一直到他有许多的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头,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1921年春节前夕,这对热恋情人非常自然地缔造了姻缘,没有举行任何的仪式,更没有购买什么像样的家什炫示于众,因为他们反对一切“俗人之举”。
中国共产党成立3个多月后,杨开慧离开她执教的岳云中学,同毛泽东一道住进长沙小吴门清水塘,算是正式有了一个“家”。这个“家”是一幢两进三开间的小木板平房,里面陈设十分简单,除了一张床,一个办公桌和几条凳子,没有其它显眼的东西。当时毛泽东的公开身份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和一师附小主事,他的为数不多的薪金便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杨开慧虽是出身名门,但却立志要像“平民”一样生活,她穿得最多的是大布衣。现在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保存的她曾穿过的一件夹袄,长120厘米,腰宽42厘米,下摆宽70厘米,外层为白色绛底碎花棉布,里层为深褐色竖条状驼线,长袖,圆领,这件衣服就算是她最好的了。她把一切精力放在协助毛泽东工作上,选阅、剪辑每天的报纸刊物,帮助毛泽东抄写拟定的文件,还出外担负联络任务。到了晚上,她还要为前来清水塘开会的人站岗放哨,为经常通宵工作的毛泽东准备夜餐和烘笼。为弥补中共湘区区委会的经费短缺,她甚至动员母亲拿出父亲去世时亲友送的奠礼、募捐款给毛泽东做革命活动经费。1922年10月,她生下第一个儿子毛岸英,1923年11月2日生下第二个儿子毛岸青,毛泽东事务繁忙,无暇顾及及家庭生活,压在杨开慧身上的工作和生活负担很重,其间虽与毛泽东产生过一些误解,但杨开慧还是含辛茹苦地挺过来了。
1924年杨开慧离开清水塘处,随毛泽东辗转于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地,直到1927年“八七”会议后返回板仓故乡。在这3年多时间里,唯有1925年8月到1926年底在广州时,生活比较安定和舒适。建国初期,毛泽东曾就降低家庭伙食费开支问题对保健医生王鹤滨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在国民政府当一名宣传部长,我和爱人杨开慧同志,还有一个孩子(那时岸青不在广州),又请了一个人帮忙,一共四口,那时官没有现在大,薪水没有现在多,但生活过得满不错的,每月还有节余。现在呢?周围工作的同志是国家管的,汽车是国家管的,再花费那样多,就不应该了。”
|
|
|
|
|
|
|
|
|
|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