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闽西 光耀千秋——隆重纪念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80周年 |
2012-07-06 17:37:23 |
来源: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 |
作者:曾汉辉、林焕珍、陈淑如 |
浏览次数: |
|
|
|
|
红旗不倒 走向胜利 闽西是中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区域,是中国革命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先后调集了8个主力师及地方民团10余万人“清剿”闽西各地的红军游击队,并实行惨无人道的“五光”、“十杀”政策。建国后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遭毁灭性摧残的村庄有539个,被烧毁房屋116934间,倒塌房屋910722间,绝灭37724户,被抓群众26876人,被迫逃亡13306人,被杀害群众18005人,饥饿疫病死亡148074人,被抢耕牛35864头,土地荒芜155445亩。 面对严峻的形势,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为首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军民与敌人开展了英勇的斗争,牵制和消耗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兵力,有力配合了红军长征。同时,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取得了三年游击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浴血奋战的日子里,闽西人民群众全力支援红军游击队。他们用竹竿装盐、双层夹桶装米,越过敌人层层封锁线,巧妙地为红军游击队送盐、送米、送药和日用品等。为了支援红军游击队,许多的人民群众流血牺牲,如闽西著名的秘密接头户陈客嫲,为支援红军游击队,不惜牺牲两回;上杭苏区干部阙桥书为保护干部群众献出女儿和自己的生命。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援,红军游击队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三年游击战是闽西开展革命战争以来最艰苦、最复杂的阶段,也是闽西党组织人民经受最严峻考验并且获得重大胜利的阶段,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937年2月7日,毛泽东在延安听取方方代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汇报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情况后,赞扬道:“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这是对我们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最高评价。 闽西是新四军的重要来源地。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由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二支队近3000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以“不灭豺狼誓不休”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毅然投身并奋战在各抗日战场,前仆后继,与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长征中幸存的2000多名闽西子弟先后编入八路军,奋勇杀敌;当年的杨成武司令员,在黄土岭战斗中指挥部队一举歼敌900多人,击毙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使日本朝野震惊,日军闻风丧胆;建国后选入中学课本的“狼牙山五壮士”便是杨成武、罗元发、陈海涵领导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所在的七连六班五名年轻战士。北上抗日的闽西儿女,他们在华北战场上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功勋。 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后,闽西地方党组织又领导人民进行了以“保田”为中心的一系列革命斗争,并取得了伟大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分得的20万亩土地始终保留在14.6万农民手中,直至全国解放。 闽西是“红旗不倒”的红色堡垒。“红旗不倒”的三个显著标志:一是党的组织长期存在,党的红旗始终不倒;二是革命武装长期存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三是土地革命果实长期得到保留。 中国革命早期的中心是在南方,这里曾建立10多块苏区,但1934年10月,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北上抗日(长征)以后,这些苏区大多沦陷,革命斗争时断时续,只有闽西这块地方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克服了令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坚持革命斗争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在这里,党的各级组织长期存在,一直坚持活动;革命武装长期存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有14.6万人口的地区,约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至全国解放。闽西长期保留土地革命的部分果实,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闽西,由此赢得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光荣赞誉。 闽西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基地 闽西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革命战争、学习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基地,是一块成就英才的红色土地。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骨干在这里锻炼成长,许多人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成为共和国的著名将帅。 在创建中央苏区的过程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邓小平、张闻天、陈云、杨尚昆等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闽西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中,毛泽东在闽西总共战斗了一年零一个多月(约405天),时间最长。刘少奇在长汀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2个多月时间(1934年7月中旬至9月底),他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唯一在闽西苏区任过职的领导人。邓小平是1931年初夏以中央特派员身份从上海经红色交通线进入闽西,曾在闽西苏区的永定虎岗、上杭白砂、长汀的南阳、河田等地停留了2个多月,1985年5月,他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应邀来讲学、祖籍在长汀河田的台湾大学陈鼓应教授时说:长汀河田我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当时那里的水运交通很方便,经济很繁荣……。所以,他对长汀河田印象特别深。 闽西是无产阶级军事家和著名将领锻炼成长的摇篮之一。建国后授衔的10元帅中有9大元帅(除徐向前外)在闽西战斗过;10大将中有8位将军(除王树声、徐海东外)在闽西战斗过;57位上将中有33位的将军在闽西战斗过;117位中将中有113位将军,以及众多的少将都曾在闽西战斗过。此外,中共的许多著名将领,如叶挺、左权、彭雪枫、罗炳辉等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诗篇。这里也洒下了瞿秋白、何叔衡等中共重要领导人和胡少海、刘安恭、王良、许卓等著名红军将领的鲜血。 闽西苏区当年火热的斗争生活,也培育和锻炼出4位党和国家领导人、71位开国将军(上将2位、中将7位、少将62位)和92位省部军级干部。他们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祖国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可以说,闽西是中共领导人用心血浇灌的红土地,是中共领导人学习治国安民艺术的实验基地,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党和国家栋梁之才的实践基地。 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闽西共有革命基点村610个,在册的革命烈士有2.4万人,为革命牺牲的群众16.6万人。可以说,闽西人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红色闽西,光耀千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