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生,福建上杭县稔田镇(丰稔)严坑村人。1928年入党,历任赤卫队大队长、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省独立第一师红八团团长。红军长征后,留在杭(上杭)永(永定)边界开展游击战争,任永东游击司令员,“王涛支队”支队长、闽粤赣边纵队司令员。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誉满客地,声振闽粤赣边,当地人却亲昵地称他“老货”,传诵着他机智勇敢的传奇故事。
两驻青葛窝
地处闽粤赣边陲的武平县下坝墟,有一座小小的古庙,叫青葛窝,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制高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它是红军连接武西南、武东南、平远、蕉岭、永定、大埔等地革命交通线上的重要据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是一个秘密联络点,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刘永生将军曾两次驻足于斯。
旧时,陆路交通闭塞。水路畅通的下坝,便成了“盐上米下”的交通枢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红白争夺的重要商埠。国军严应鱼旅筑“五马落槽”炮楼群在此镇守,以保障源源不断的税收来源。为粉碎经济封锁,刘永生司令带领战士,乔装打扮成挑盐脚夫,混进下坝浩浩荡荡的挑盐大军,进行火力侦察,把敌人的兵力部署,火力配备,炮楼的枪眼炮点,集镇的交通要冲,人群的集中、疏散时段等等都侦察得一清二楚。夜晚,刘永生等“盐夫”便潜入青葛窝开会研究,面对敌强我弱,端掉碉堡一时不易的实情,制定了中央苏区西南门户实行机智灵活的斗争策略,暗中组织“盐上米下”的经济活动,在梅江上游的下坝河交通线上,把食盐、药品、布匹等源源不断地运往赣南中央苏区。发挥了青葛窝独特的革命据点作用。
游击战争时期,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刘永生再次来到青葛窝。据90多岁的刘维添,80多岁的刘文基、廖秀华等老人回忆,刘永生司令身穿石士蓝衣,脚打绑带,踏着月色,翻过山凹,穿过密密麻麻的翠竹古树林,越过涓涓泉流,与早已等候在青葛窝的大成乡刘氏宗亲父老会面,商谈建立刘氏“红心白皮”民团事宜。刘老将军在接见参加福建省首届劳模大会的袁国光同志时,还动情地说:我来过庙下潭、青葛窝。
刘司令与青葛窝“梅开二度”的情结,对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火烧敌炮楼
1949年8月20日深夜,盘踞在闽粤交界的象洞乡敌炮楼上浓烟滚滚,烈焰腾腾,随着一声巨响,碉堡的屋顶坍塌了,霎时,映红了寂静的夜空……
这是闽粤赣边纵队司令员刘永生指挥边纵战士刘发梅、冯孔维等同志干的,干得真漂亮。
1949年春夏之交,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纷纷向南逃窜。12兵团(胡琏兵团)三个军1.5万多人,沿浙江、江西窜入福建。七、八月间,胡琏兵团占领武平后,大肆搜罗、扶植当地的反动分子,重建县乡政权,委派县、乡长。岩前钟绍葵之子钟国勋,此时被委派为象洞乡的“乡长”。
钟国勋受派遣后,带领七八十名反动武装进驻象洞,一方面在象洞乡政府周围构筑围墙,加固碉堡,封锁大门,仅留一门出入,且设置双岗,以防我军袭击;另一方面胡作非为,敲诈勒索,横征暴敛,实施所谓“一甲一兵一枪一被制”。即每甲(10户)要选派一名壮丁,配备一支枪,自带一床被,到杨炯部队去当兵服役,为其扩充实力,并限期完成。
对于钟国勋的倒行逆施,象洞群众义愤填膺,恨之入骨,迫切要求闽粤赣边纵派兵出击,彻底打掉其嚣张气焰。刘永生根据群众要求,当机立断,特指令驻蕉武边境的十团派出两个班,于8月18日晚上向驻扎在象洞的反动武装展开攻击。部署对驻敌碉堡实施包围,在距离敌堡的10几米处,短枪班埋伏于田坎脚下和路边树后,在冯家祠堂的桅杆掩护下架设机枪,附近埋伏步枪班。当晚11时左右,随着一声令下,战斗开始打响。顿时机枪、步枪向碉堡猛烈扫射,手榴弹在敌炮楼周围爆炸。盘踞在碉堡里的敌兵,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弹声吓呆了,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动弹。半小时后,循暗道抱头鼠窜。
钟国勋的“乡长”梦被边纵的枪弹所击碎。翌晨,钟国勋带领其反动武装如惊弓之鸟,仓皇逃离象洞。撤走时由于害怕再遭边纵伏击,几十个人分成几个组,沿新桥岌、十二排朝宁洋方向逃窜,撤回武平县城。第二天恰好是象洞墟天,赴墟群众闻讯后,无不拍手称快,奔走相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