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老离开我们20年了,但魏老生前的丰功伟绩、高大形象和革命情操,始终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首次见面,留下深刻印象
我与魏老第一次见面是在抗战后期的1944年底。
大家知道,抗日战争,让国共两党实现了一致抗日的第二次合作。但国民党蒋介石一天也没有放弃过反共的阴谋,掀起多次反共高潮。继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紧接着闽西特委和县委机关受到顽军两个团的进攻,史称“闽西事变”。不久,南委委员、闽西特委书记王涛遭顽军杀害。1942年6月,在广东大埔又发生“南委事件”,中共南委副书记张文彬、宣传部长涂振农被中统特委逮捕,南委书记方方被迫离开南方撤退到延安。处在国民党大后方的闽粤赣边区党组织的环境是血雨腥风的,边区党组织被迫暂时停止了活动,与党中央的联系中断了。
这时期,我是在原南委联络员李碧山(越南籍)和中共潮梅特委特派员林美南的直接领导下,在梅县松口以开设一间旧衣店作掩护建立联络站工作。党内职务还是中共梅县县委组织部长,联络站的任务是为恢复党的组织活动作准备,同时与闽西南联系。
1944年12月下旬的一天,李碧山指示我立即到闽西特委传达从东江纵队电台转来的党中央的慰问电,并请闽西特委将原南委电台的报务员程严调出到广东准备恢复电台,争取尽早与中央直接联系。李碧山告诉我,魏金水一家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去6个人,长期关在龙岩的监牢里。他的父亲死在狱中,反动派故意抛尸城郊,企图诱捕可能前去收尸的魏金水。
我走了两天的路,第二天深夜到了上杭稔田的一个名叫九珠坑的小山村。闽西特委机关就在这个小山村后面山上的竹寮里,交通员直接把我带到这里。我们一到,机关的人全都起来了。我一眼看到范元辉和张昭娣同志,他们即向我介绍魏金水和马发贤同志,魏、马两人身材高大魁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简要说了一下李碧山的意见,魏金水同志说明天开个会传达一下。
第二天一早,刘永生带着警卫员也来了,我是第一次见他,他刚刚率领王涛支队从龙岩回来。 上午开会,特委的同志都到了。魏老说了几句开场白便要我传达。我根据李碧山的指示说:“方方同志离开后,我们闽粤赣边党组织与中央的联系中断了。最近中央从东江纵队的电台得悉,闽西南党组织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坚持斗争,中央十分高兴和欣慰,特通过东江的电台向闽西特委表示深切慰问,并向魏金水、刘永生、马发贤等同志表示敬意。与会同志听后十分感动。魏金水激动地说,自从方方同志离开后,我们便与中央中断了联系。现在我们开展的反顽自卫斗争得到中央的肯定、中央的慰问,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关怀和鼓舞,也是最大的鞭策,我们一定要把反顽自卫斗争进行下去。他会通知报务员程严立即到李碧山处报到,希望电台早日建立起来,以便能得到中央及时的指示。他也同意他的弟弟魏成水调到广东去读书。后来魏成水到广东没有去读书,李碧山把他安排到电台学报务。
这一次的闽西之行,使我终身难忘。魏老的话:一定要把反顽自卫斗争进行下去,让我一直铭记在心。
领导保田斗争,创革命史奇迹
由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第二支队离开闽西开赴前线后,国民党顽固派欣喜若狂,认为是消灭闽西共产党的最好时机。于是,不惜破坏谈判协议,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先是取消在龙岩城里的新四军二支队办事处、留守处,找借口逮捕共产党员。二支队留下一个保护家属的第六连也被迫调离开赴前线。
闽西形势一天天恶化。以方方为书记的中共闽粤赣省委(以后曾改称闽西南潮梅特委)向闽西国民党军政当局进行严正交涉。特别是对顽固派违反谈判协议,公然支持、煽动、组织业主团向苏区群众强行收租夺田,收回土地革命时期分给农民的土地。闽西党组织领导人魏金水严肃地说,“土地问题寸步也不能让”。他运用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公开与秘密、上层与下层相配合的方式,深入发动和依靠群众,开展声势浩大的有理有力有节的群众性保田斗争。魏金水多次只身直进国民党龙岩县政府,面对国民党县长,义正词严谴责政府违背土地维持原状的谈判协议,支持业主团向群众收回土地革命时期分得的土地。国民党县长企图以政府的权力压服魏金水,他不知道魏金水是一条硬汉,任何压力都不能让他屈服。他铿锵有力的言辞,驳得国民党县长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在他的领导下,基层党组织发动龙岩城郊周边农民数千人,手执大幅标语:“我们要吃饭,反对政府破坏关于土地维持原状的谈判协议”,示威游行农民沿途高呼口号,涌向国民党县政府,要县长、专员当面答复。
顽固派变相收回土地花样百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什么办农场、收军米、扶植自耕农……但苏区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保卫土地斗争不屈不挠,经过长期斗争,顽固派的花样没有一个得逞。斗争最高峰时是四乡农民不进城、封锁龙岩城,致使龙岩城变成“死城”、“臭城”,城里居民怨声载道,都知道这是政府企图强收农民土地造成的严重后果,大骂政府不讲道理,同情支持农民,一些乡保长也站在农民一边。保田斗争延续数年,业主团被分化瓦解孤立,农民的土地始终没被收回,永定、上杭一些基点村也开展保卫土地的斗争。全区20多万亩土地,一直保留在苏区农民手里,直到解放,创造了革命史上的奇迹,这是魏老的丰功伟绩。
29亿与31.5亿之争
魏老一贯实事求是,不讲假话,不做违心的事。众所周知,1958年贯彻党的总路线,我省和全国各地一样掀起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运动。各地大放高产卫星,出现严重的浮夸风,瞎指挥风和“共产风”。魏老与时任省委第二书记、省长的江一真住在一起,经常交换意见,他们深感“大跃进”中出现的问题严重,多次在省委的有关会议上提出。
1959年上半年,省委开了一次流动的工作会议,从厦门、漳州开到泉州。会议主要是要确定全省粮食征购任务。当时,征购任务有两个数字,一个是31.5亿斤,一个是29亿斤。省委主要领导倾向前一个数字,魏金水和江一真认为粮食产量没有估计的那么多,征购要少一点,倾向后一个数字,讨论意见出现严重分歧,气氛很紧张。最后会议开到泉州时只好进行投票表决,在当时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不敢不同意主要领导人的意见,江一真和魏金水成了少数派,这也成了“反右倾”斗争中大整江、魏的一个重型“炮弹”,说他们“右倾”、“反党”。
由于不从实际出发,高估产、高征购,把农民的口粮都征购了,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全省农村到处是水肿病人,出现骇人听闻的饿死人现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事实证明在当时全省粮食形势不容乐观,不少地方出现粮荒的情况下,魏金水、江一真关于粮食征购要少一点,要让农民留足口粮的意见是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