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岁月悠悠。 他的生命脚步,业已跨入耄耋之年。
岁月如歌。 他的从艺生涯,整整跨越了一个花甲之年。
他用画笔描绘世相百态,他为绘画艺术奉献一切。
他的作品,勾勒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历史生活的恢弘场景,为亿万读者感性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情人物,提供了极具视觉美感的生动画卷,使人们重新认识关于中国人物画传统存在的内涵和永恒的魅力。

他的作品,气魄宏大,笔墨雄健豪放,形象生动传神,古朴而不失灵动,典雅而不显矜持。
他的作品珍贵,他的人品高贵。
他以炉火纯青的国画艺术语言,演绎了一千多位中国历史人物。
他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沉情感和无限热爱,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巨大的文化财富。

他的画册,获得首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殊荣,颁奖人宣读了如下颁奖词:文化传承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不仅是艺术上的深度造诣,更是他丰富文化内涵的外延。
他,就是蜚声海内外的绘画中国古典文学独树一帜的卓然大家、充满传奇色彩的当代画坛神笔戴敦邦。

起步于“小人书”的艺术大师
“戴敦邦,1938年生,自号民间艺人。江苏丹徒人。无学历,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教授直至退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和上海豫园书画善会会长。但最为合适的头衔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无扛鼎之作,多数作品为依附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古典诗词的插图,如《红楼梦》、《水浒传》、《西厢记》等。创作连环画《秦始皇》、《大泽烈火》、《逼上梁山》、《戴敦邦新绘长恨歌》等。”
这是戴敦邦给自己撰写的简介。
无扛鼎之作?戴敦邦真是谦虚至极。

戴敦邦先生可谓著作等身,仅是脍炙人口的即可如数家珍:《新绘全本红楼梦》、《新绘全本水浒传》、《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图》、《红楼梦人物百图》、《戴敦邦新绘中国风情人物》、《古典文学名著画集》、《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等。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叶浅予赞誉戴敦邦“运用中国画的造型用笔,描绘历史故事人物,是当今独树一帜的高手”;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若虹表示:“戴敦邦的画儿会说中国话”;
著名漫画家丁聪则言:“戴敦邦作画的范围,也许无人能与之比拟。他笔下的人物有时代感,对于文史作品的理解也很深刻,无论对内行还是一般读者,都会非常有感染力,值得再看、三看”;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卢廷光认为:戴敦邦的艺术,“是一颗熠熠明星,他的星光照耀未来,保守估计200年后,他的艺术光辉依然夺目。他的大家本色,他的人格所发生之画面,文风之透于纸上的悲悯,都来自于止于至善的底座。他以‘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为连环画而辛苦一生,为连环画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成长于上海的戴敦邦,童年时期缺乏艺术营养,是吃“香烟牌子”的奶汁长大的。七、八岁的时候,常常趴在墙上观看隔壁洋学堂里的石膏模特儿,真正是望“洋”兴叹。他没有进过美术学校,走得是一条民间艺人的道路,完全靠自己艰辛摸索。
戴敦邦的起步,是俗称“小人书”的连环画。
他14岁便开始连环画创作。作品《小银燕》、《五彩路》,在1962年全国第一届连环画创作评奖时就上了榜;《陈胜吴广》摘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举办的插图二等奖;1980年,英文版《红楼梦插图》、《西厢记》条屏、《逼上梁山》,获全国连环画二等奖。

上世纪80年代,上海著名作家沈寂的长篇历史小说《大亨》在上海《新民晚报》上连载,远在北京的华君武看到后,立即写信给沈寂说:“应有一画家插图,我想非戴敦邦莫属。”后来,华君武专程赶到上海,带着戴敦邦见了沈寂。戴敦邦读完《大亨》,用国画技法,采用传统的白描法,历时七个月,创作完成了多达290幅画的连环画《大亨》。

《大享》出版后,轰动了上海乃至全国画坛,并亮相于在比利时举办的“首届中国连环画展”。《大亨》被称为当今连环画经典之作。

1988年,戴敦邦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华君武前辈“一语中的”:戴敦邦是当代有数的连环画家,鲁迅曾预言连环画要出大画家,我看戴敦邦就是其中的一个。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艺术就是导致一种美好的精神状态的最直接的媒介。”
戴敦邦在创作的时候,就是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艺术韵味”之中,绘画源源地从他的笔端流出,绘画成了他精神生活的全部。他的人物画给人一种强烈的“画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这是何等的功夫。
戴敦邦的绘画是人生的艺术,连环画成就了戴敦邦,使他成为名闻遐迩的艺术大师。

《红楼梦》奇缘
《红楼梦》是展现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戴敦邦与《红楼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以连环画的匠心独具形式,娓娓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华衰落,生动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和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在戴敦邦的画作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红楼梦》。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64开本16册《红楼梦》,精华部分的第一册和第十册,印数高达300万册之多。
诗贵含蓄。
诗句若一览无遗,便索然无味。然而,如若无诗,就会失去含蓄的载体。
画作与诗作乃同理。
虽然,画比诗更为直观,但同样也崇尚含蓄。
戴敦邦笔下的《红楼梦》人物,色彩明丽娇媚、姿容丰艳,无论是贾宝玉、林黛玉、金陵十二钗,还是丫鬟,众多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其眼神眉梢,举手投足的细腻描绘,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其站立或坐姿,挥动纤手,摇晃酥臂,优美细腻,情感奔放,楚楚动人,夺人眼球。每个画面的结构布局,充实自然,虚实变化,生动有致。

一幅幅画宛如一首首诗,含蕴无尽,意味深长。
平朴是一种深刻而深厚的美,真诚则是这种深厚之美和深厚之美的灵魂。戴敦邦的绘画艺术,充满着平朴的性格和真诚的德行。他创作的《红楼梦》,更显示出平朴与真诚的魅力。
戴敦邦以自己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如同海绵吸水一般,不断汲取古代人物绘画的精华,不遗余力地传承中国古典文化。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逐步形成了质朴凝练、深沉厚重的创作风格,开创了中国连环画的新风。《红楼梦》画作乃是力证。
戴敦邦的红楼人物之所以画的此传神,是他呕心沥血的结果。

戴敦邦坦言:要画好非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美人,实非易事。她们的一颦一笑,都是在特定而统一的客观环境的规范、制约下的贵族佳人,言行举止不能太出格,所以绝不能以夸张与变形的手法去表现和刻画。
在创作《新绘红楼梦》时,出于对用画诠释《红楼梦》的负责态度,他对原来绘制的后四十回草图不甚满意,竟然将其全部推翻,重新构思。为这部画稿,几年里他几乎回绝了所有外出活动,甚至患病期间,依然捉笔勾勒,不敢懈怠。每每咳喘不止,便以背部撞击门框五十余下,以平喘顺气,后继续作画。

天道酬勤。
《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和首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
1977年年底,受国家外文局委托,戴敦邦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英文版《红楼梦》耗时两年所绘的三十六幅插图,先后得到了著名学者、红学家阿英、吴恩裕、启功和周汝昌的提携,成为中外读者心中永远的经典。
2019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戴敦邦又给广大读者带来了一部以《红楼梦》为题材的作品一一《戴敦邦画说红楼梦.大观奇缘》。

“您是怎么会想到要创作《大观奇缘》的?”在签售活动现场,记者问戴敦邦。
“我曾创作过各种形式的《红楼梦》,这次带给读者的《大观奇缘》,主要是以过去创作《红楼梦》時,没有涉猎到的诗词、楹联、灯谜等为主。这些是发生在《红楼梦》大观园里、贾宝玉及金陵十二钗抒发感情的诗词、儿女情长的故事,因此称之为‘奇缘’。”戴敦邦侃侃而谈。

也是在这一年,戴老还出版了《戴敦邦画册手录红楼梦诗词》,抄录《红楼梦》诗词、楹联和灯谜等,通过揣摩红楼梦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书写吻合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特点的字体。
大观园有奇缘。
戴敦邦与《红楼梦》有缘,且惜缘、续缘,更有奇缘。
第一百零九个座次
成书于十四世纪初叶的《水浒传》,是中国古典白话长篇小说的奠基名著,也是文学史上首部以一群小人物为主角的长篇章回小说。

明代学者李贽将《水浒传》与《史记》等并称为宇宙内“五大部文章”;
清代作家金圣叹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等合称为“六才子书”;
国外学者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誉为中国小说“四大奇书”。
《水浒传》以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众多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如此人物塑造的艺术高度,激发了古今众多画家强烈的创作欲望。
明清两代,就已出现《水浒传》插图版本。这些插图,或依回目,或据情节,皆为构图简约的木刻版画形式,其中以陈老莲所画的《水浒叶子四十图》为世人熟知。

但凡说到古人水浒画,自然不会忘却陈老莲,而论及今人,绘画水浒的当代画家虽不乏好手,但最负盛名的乃戴敦邦先生。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戴敦邦创作的连环画《三打祝家庄》就一炮打响、一鸣惊人,令同仁前辈感叹“后生可畏”。
七十年代末,戴敦邦相继出版了《水浒人物一百零八图》、《戴敦邦水浒人物谱》、《戴敦邦新绘全本水浒传》。

众多人物各具鲜明个性,是《水浒传》的主要艺术特色。
戴敦邦以其出神入化的妙笔,将此特色发挥到极致。他画林冲、杨志、呼廷灼,着意表现的不在于他们超群逸伦的身手武艺,而是他们的精神世界。以林冲风雪夜奔态势,揭示其于险世路的怨怒之心和隐忍内衷;藉杨志曲背伫立寒风、抱刀欲卖情状,概括其一生偃蹇的命运。

戴敦邦在画集中塑造的水浒英雄,梁山好汉,形神俱足,无一雷同,个个韵致灵动。他笔下的花和尚鲁智深形象更是深入人心,独步天下。
他以独特的国画语言,生动而完整地演绎《水浒传》。
戴敦邦画笔下的水浒人物,既诠释出原著的精神内涵,又体现出作者对原著的深刻理解。
作品穿越时空,通过相关人物景物细节、人物举止,再现彼时社会生活,诸如人文礼仪、冠服制度、炎谅世态、城乡习尚、节令风俗、三教九流、江湖行径,乃至宴集光景、茶坊酒楼、勾栏戏台、舟车轿马、旌旆旗幡、桌椅摆设等。

历史风霜,扑面而来。
戴敦邦先生创作出如此形神兼备、韵味悠远的水浒人物形象,不仅远超前贤,为国人带来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又赋予了国画人物这一艺术品种在当代的勃郁生机,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一页。
1994年,戴敦邦应邀担任央视剧作《水浒传》人物造型总设计。他整整花了两年时间,完成了一百八十四幅水浒人物造型。
当这些画作挂在墙上让剧组主创人员观看时,大家无不为之叹服。画像中所传达的那种人物性格、惟妙惟肖的神情,为导演组挑选演员提供了最生动的写照。

戴敦邦的神来之笔,也给服装设计、化妆设计提供了依据。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剧中演员的表演,也是紧紧抓住了戴老笔下人物的瞬间神情,激发灵感而进入角色的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当戴敦邦获悉剧组无法承受巨额创作费时,马上表示:“不给钱也画。”
为报答这位铁肩担道义的幕后无名英雄,剧组在《水浒传》每集片尾作了独特处理,为一百零八位人物造型大师戴敦邦排了第一百零九个座次。

震撼人心的“精神之作”
何谓“精神之作”?
当一个艺术家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时,他就会拥有与自然完全和谐的心境,获得超越个人生理和外界制约的创造力,从而创造出个人境界完全物化的作品。
史诗般的鸿篇巨构《辛亥革命百年人物谱》,便是戴敦邦震撼人心的“精神之作”。

《辛亥革命百年人物谱》,是戴敦邦60余年创作心路的聚合,更是这位人民艺术家思想、品格和情操的完美物化。
2011年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这一伟大的革命,缅怀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先烈,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请戴敦邦出山,创作《辛亥革命百年人物谱》。

《辛亥革命百年人物谱》精选100个历史场景,展现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100位。如此规模的创作,对年逾古稀的戴敦邦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
戴敦邦善于图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擅长通过古人字里行间的描述,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作出令人叹服的画图。而还原近代辛亥革命,却要求戴老在再现真正的史实和追求自我艺术发挥的矛盾中谋求平衡,首当其冲制约的就是艺术家的想象力。一方面,这段历史相隔不远,留下了诸多史料,许多人物和事件早已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稍有偏差,便会招来质疑;另一方面,要完成百人百个历史场景的资料收集、考证、筛选、提炼,转化为绘画语言,其难度可想而知。

“我一辈子画传统,虽然也难,但人物在我心里还是胸有成竹的,信笔画去,很有把握。而画现代题材的作品,确实是一个挑战。”戴敦邦表示。
辛亥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使戴敦邦甘于用自己的生命来承担这一使命,甘于用自己已经拥有的艺术成就去进行一次冒险。
当戴敦邦以单人画面表现辛亥人物画稿接近尾声时,“求变”之心使他无法面对自己沿用人物绣像这一老套路来还原悲壮历史的创作成果。戴敦邦决意推翻重来,改用不同表现手法,把几个不同场景融合在一幅画中,形成“画中画”的新人物绣像视觉效果。

于是,戴敦邦打破了绘画的时空界限,把人物与生活的历史事件融为一体,画出历史的场景,让读者从画中品读故事,从而突显人物的性格以及发展过程。这是戴敦邦在人物画作创作方面,艺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比如康有为一图,除主要人物画,在背景中又画上了上书光绪帝、撰述《大同书》、慈禧干政、戊戌六君子遇难和沉船南逃等重大事件,使人物更丰富。
陈其美一图,除主要画面外,还绘出陈其美在上海从事的革命活动如办报、建革命机关、联络会党、加入青帮、从事暗杀等。

此外,对历史人物的处理,戴敦邦很注意突显领袖的作用,孙中山的笔墨最多,绘有多幅图像,幅幅真情,极为传神,彰显了他的历史作用。
戴敦邦所还原的辛亥人物中,自然不乏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声名远扬的伟人,更有许多渐为人们所淡忘的先烈。戴老用自己的画笔,对他们表达着同样的敬意。同时,将这些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置身于寻常生活之中,展示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民族内涵。
对袁世凯、溥仪、张勋等不可忽视的历史人物,戴敦邦没有刻意丑化,而是通过富有潜台词的历史性场景,来揭示其暗藏着的丑恶灵魂。

“以情入画,以情传神”,是戴敦邦的创作原则。在创作过程中,他多次被那些年轻的志士仁人为国家独立、为共和而英勇奋斗、慷慨就义的壮举所感动,以至于老泪纵横,夜不能寐。
创作辛亥历史人物的这十五个月,戴敦邦闭门谢客,潜心研讨历史和人物传记,沉浸在创作构思中。他每天一早赶到位于上海漕河泾畔的画室工作,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家。暑去冬来,天天如此,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当全套作品即将完成时,戴敦邦带突然感到眼睛不适,其中一只眼睛愈发模糊。到医院一查,发现眼底出血,医生诊断为“右眼球小血管爆裂”,如果再发展下去,就会引起小中风。显然,这是用眼过度所致。

为了《辛亥革命百年人物谱》这套作品,竟然付出了一只眼睛失明的代价,右眼从此再也看不到光明,这对于视画画为生命的艺术家而言,无疑是非常沉重的打击。
从医院回到画室,戴敦邦用墨水将纸片涂黑剪好,贴在右眼眼镜镜片上,用左眼继画……直至全部画成。
“万幸的是,画稿总算完成了!”戴敦邦淡定自若地对出版社领导说,“先烈们为民族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我丧失一目,算不了什么。”

尾声
画坛神笔的传奇还在延续。
202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届时,上海交通大学戴敦邦艺术研究中心隆重揭牌,这是人民艺术家至高无上的荣耀。

为了表达对当今世界背景下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度思考,83岁高龄的戴敦邦决心以马克思的名著《资本论》作为创作素材,绘制史无前例的《资本论新绘》。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最本质的东西,充满了人类的智慧,《资本论》这部作品经典而宏大。以绘画形式诠释《资本论》的精神内涵,能让广大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和领悟这部伟大著作的重要内容和理论精髓。”戴敦邦表示。

“创作风格上,融合中西绘画艺术形式,进行大胆突破、创新,通过西洋画明暗变化的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立体感、沧桑感及人文厚重感。”戴敦还表示。
以“图解”形式解读《资本论》,戴敦邦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画坛第一人。

这是戴敦邦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一份特殊礼物。
党和人民充满着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