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不仅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每年的清明大致都在阳历的四月四日至四月六日那天,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说起清明的来历,大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清明节前后总有很多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斗鸡、打马球、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更迭交替,社会的嬗变,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传承延续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清明节是漳平民间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即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漳平人一直重视清明节,这或许是代表着对故人的缅怀和对春的期盼。而其重头戏便是扫墓了。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人们要携带“三牲”(鸡、鸭、鱼肉)、酒食果品、香火、纸钱、元宝等物品到到坟茔去墓地,祭扫、修整坟墓,象征性地给坟头上为坟墓培上新土,在坟上边压些纸,洒些纸钱,人们或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敬上茶酒,点烛上香,然后叩头行礼祭拜,祭毕,就地野餐。此俗一直沿袭至今,只是就地野餐已极少,多数将祭品收回,在家中聚餐。随着时代发展,今人也有到花店买鲜花祭奠,所以现在扫墓甚是方便。
古人说起清明,总透着一股哀伤。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有白居易诗道:“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诗人杜牧、白居易的诗都是诉尽相思与离愁,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但如今,清明却不失为大家团聚相见的日子。平时各奔东西为前程,到了清明,无论是在外读书的孩子、出门经商、打工的,还是上班的,都会相约远道赶赴回乡。有点像春节,可又是另一种情结的节日。也可以邀上几位好友来参加,即为“墓客”。
然而,每逢清明几乎总会下雨,这也平添了几分思绪。我还记得小时候和大人上山扫墓的情景,以前农村的墓地都在山峦、坡地,距离村里较远,大都是山路,只能步行,那时大人挑着祭品或是提着篮子,我便跟随在大人的后面,遇到下雨的时候,祭拜完也不会立即回家,而是仍穿着雨衣聚在一起聊一聊,等雨停了,吃罢酒食才返回。虽然淋得狼狈不堪,但却有一种对已逝亲人的缅怀之情,这也是清明节的一个特点吧!
我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到城里工作之后,每年在清明节时,家人都会打电话来约定好回家扫墓。爷爷去世了近二十年,父亲去世也很多年了,每年清明,我都想回去看看。爷爷、父亲是我们兄弟永远放不下的依恋,我们清明节都要回去扫墓,让老人家入土为安。家乡沉淀了我最美好的童年,现如今,祖辈已逝,兄弟同辈也分居各地,现清明节已列入法定节假日,这几年清明节,我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虽然只有三天假,来回行程上百公里,回到乡下老家扫扫墓、悼念已逝亲人,在老家待上一、两天,踏青祈福,清明节则是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追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