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八届漳平市政协始终把文史工作作为“重头戏”抓,在挖掘文化底蕴、聚集文化元素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集委员之智,为文物保护献策
八届漳平市政协围绕建“设文化强市,打造魅力漳平”的目标,持续做好文物保护和开发工作,注重调研、建言献策。政协提出许多建建议,均被市委、市政府采纳,推动等一批省重点文物得到保护和开发。 位于中心城区内的漳平文庙,历史悠久,是漳平的历史文化景点之一。文庙历经539年历史了,其间历经了明正德(1512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但是屡毁屡修,后仅存大成殿,岌岌可危。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历史文物,顺应漳平人民对历史文化象征的尊崇,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品位 ,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市政协牵头主抓重修漳平文庙这一盛举。文庙修建工程分三期建设,一期重修大成殿并建上两厢房;二期建月台、下两厢房、戟门 ;三期工程建设内容为棂星门、泮池、拱桥、广场等。
漳平文庙修建工程是一项社会文化重点工作,也是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该工程自2007年12月9日正式动工以来,市政协按照“不改变原状”原则,克服筹资难度大、拆迁任务重、工程要求严等困难,采取民办公助形式,融汇各方力量,边筹资边修建,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扎实推进漳平文庙修建工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文庙一、二、三期主体修建工程于20 11年7月全面竣工。大成殿内还布置了孔子铜像、四配 、十二哲; 上下两厢房布置了龙江墨苑(政协书画室)、陈培光牡丹艺术馆、陈岳山书艺馆、孔子圣迹馆、漳平教育成果展馆五个馆(室),展馆内涵丰富,特色也十分鲜明。整个工程凸显古朴、简洁、大方、壮观的特色,基本达到修复古建筑“修旧如旧”的要求,珍贵历史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在文庙修建过程中,由漳平市政协主席亲自挂帅,一位副主席全力配合抓好项目落实。成立市文庙修建委员会,在社会上遴选了有声望的人士担任文庙修建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邀请一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老同志和政协机关干部担任各职能组成员,及时组建班子,投入运作。市委、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 、乡镇街道及社会各界的给予鼎力支持。特别是在文庙修建调整规划、图纸设计、用地、拆迁等方面市政府给予“一路绿灯”,市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共襄盛举;全市各部门单位、乡镇、街道和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市政协的倡议,关注和参与文庙修建工作,纷纷慷慨解囊,积极为文庙修建添砖加瓦。据统计,截止2011年8月,累计完成投资500多万元。
泰安堡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泰安堡历经200多年,因年久失修,加上多次遭受暴雨袭击,残损严重,部分建筑已坍塌。一旦倾覆,其损失将无可挽回。因此,泰安堡“抢救”保护已迫在眉睫。2010年7月15日,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开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安堡抢救性保护专题调研,通过实地察看、听取市灵地乡政府、文体局有关汇报,详细了解泰安堡抢救性保护开展情况,并结合调研实际,撰写了《关于省级文保单位泰安堡抢救性保护工作的建议》的调研报告,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抢救性保护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市政府赖市长在调研报告上作了批示,调研成果得到市领导、灵地乡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有效助推泰安堡抢修和保护工作,2011年10月,泰安堡修缮工作正式启动。
市政协动员广大政协委员发展文化事业。政协委员筹资金元,开发建设东山塔、振文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以及广大群众的赞扬。
文史工作具有“存史、咨政、团结、育人”的作用,文史资料工作是政协的一大特色。八届政协以来,市政协编辑出版了以“三亲”为特色的文史资料和反映文化风貌的书籍,,编辑出版了《岁月如歌》、《漳平大陆阿里山》等书籍3册50多万字,为历史科学研究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料,在建设“文化强市”工作中贡献了力量。迄今,市政协已出版各类刊物30余辑(本),挖掘、抢救、整理了一批珍贵的史料。文史内容涉及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总字数超500万字,刊发图片200多幅。该刊物被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大型图书馆收藏,成为漳平对外宣传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举政协之力,为文化强市出力 漳平市政协充分发挥人才密集、智力集中的优势,广泛开展调研和视察活动,积极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献计出力,成效显著。 以调研和文史工作助推文化强市的建设,2009年度年11月份,与人大联合开展了关于漳平农村文化建设情况专题视察调研,通过现场参观,召开座谈会了解漳平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就如何进一步促进今后漳平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建言献策,形成调研报告,提交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作出批示,并被转发市直文体系统各单位,对农村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3月份,参与龙岩市政协打造文化品牌课题研讨,提交了《打造漳平“三乡”文化,提升龙岩文化品牌》调研文章,并在会上发言交流。《研讨报告》所提出的建议从战略高度进行了思考,从政策层面进行建言,得到了龙岩市政协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
奇和洞遗址是一个在福建省境内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的史前洞穴遗址,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奇和洞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与台湾长滨旧石器时代文化中的石制品,在制作水平、制作风格以及年代上,具有更多的可比性;奇和洞新石器文化遗物和台湾的大坌坑遗址、南光里遗址出土的陶器有诸多相似,显示出是迄今福建境内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与台湾地区早期史前遗址在文化面貌、特征等方面较为相似的一处。这些发现对复原和阐释我国东南地区古人类演化过程、技术模式和生存特点,研究闽台史前文化渊源、闽台古气候和古环境,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我市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