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卢如昌(福建省漳平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宣传委专职副主任)>>正文
宁洋古韵——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漳平市双洋镇
2011-04-15 15:14:28
作者:卢如昌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提起双洋镇,闽西人几乎无人不知;可要说起“宁洋”可以说知者甚少。其实,双洋镇就是历史上“宁洋古县城”。她便是镶嵌在闽西南中的一颗明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她也像一本尘封在图书馆角落的历史书,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传说。无论是古今兴衰的经济,昌盛的文风,还是丰富的文化遗迹,都令人流连忘返,津津乐道。现在,请亲爱的读者和笔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双洋,品读宁洋古韵,去聆听、去感受她千百年的历史,用心去体味那昔年的一切繁华与凋零,领略她的无穷文化魅力……
    当你来到坐落在宁洋溪畔双洋古镇,穿过青石板小巷,漫步于古色古香的廊桥,又登上城西南的麟山塔,极目远眺,整座双洋镇全景尽收眼底。透过历史的风烟,依稀可见它昔日的美丽与辉煌。
    双洋镇原为宁洋古县旧址,双洋镇地处九龙江北溪上游,漳平市北部,与永安市接壤,面积 289平方公里,全境南北长,东西窄。境内山峦起伏,地势北高南低,千米以上山峰有8座。全年平均气温在18—20°之间,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1600mm之间。
    双洋有着悠久的人类文明史。据《宁洋县志》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1988年7月,考古发现的石锛和印有蓝纹、绳纹、回纹、网纹等的罐、钵、盆、尊、鼎等陶器残件就是见证。此后,历代以来该地多属龙岩县管辖,直到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才宁洋置县,于1956年撤销县治,存史389年。2003年1月8日,漳平市双洋镇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目前,该镇正全力以赴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古迹神韵独具    古镇遗风犹存        
    上溯几百年,繁华的商贸业,为双洋镇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历数几百年历史熔铸,由此双洋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风,既有风光旖丽的胜境,又留有大量的历史印记的古迹。“一塔(麟山塔)二厝(“成德堂、景德堂)、三庙(文庙、关岳庙、城隍庙)、四桥(太平、青云、登嬴、化龙)、四宫(玄帝宫、龙显宫、妈祖宫、龙宫)”为代表的明清时期古建筑,至今保存原有历史风貌,独具神韵,民风淳朴。
    只要踏上双洋这片土地,可以看到当年那砖砌的石城墙遗迹。原宁洋县衙建在东门金凤山麓,衙内设有正堂、幕厅、知县廨、典史廨、戒石亭、东西卷房等,壮丽美观。城内有九条街、两个集市,每逢农历三、八日墟期,这里便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进行着远近闻名的木材、毛竹、笋干等民间交易,历史上曾是著名的贸易重镇。至今中村等地生产的乌龙水仙茶仍是本省名优特产之一。
    我们还仍可见到诸多当年的名胜古迹。特别是沿着麟山茂密古树掩映下的石阶古道盘旋而上,到达山顶的祝圣寺,便能见到大雄宝殿里的释迦牟尼和漳平市当年的高僧陈德真那栩栩如生的佛像。无塔不成县,殿后的麟山塔(圆觉塔),俗称白塔,为古宁洋八景之一,也是古宁洋县最完整的古建筑遗物。明万历十三年(1602年)由当时的知县许一元筹资兴建,康熙和光绪年间均有重修。塔高22米,七层,为砖构密檐楼阁式八角形佛塔。墙刷白石灰,看上去秀丽端庄,俗称白塔。塔门朝西,可见到楹联一对,上书“古塔从新屏佛顶,远方依旧铺神阶”,字迹刚劲有力。每逢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游人们便络绎不绝。登塔顶远望,双洋镇可尽收眼底。古人的名诗佳句“凭栏眺望景幽情,翠荫禅林古木横,夹道竹松楼外层,万过灯火塔边城”是最好的写照。1996年9月2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麟山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9月立碑。而今,矗立麒麟山上的圆觉塔,它在苍松古刹的陪伴下,历经百年风霜的洗礼,依然向人们述说佛法禅道。
    城内外的文庙、城隍庙、关岳庙等“三庙”,依然保存完好,斗拱、屏风、廊柱都渗透出深邃的文化底蕴,透露着它所具有的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县城必有文庙。宁洋文庙在双洋镇小学内。明万历六年(1578年)创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同治六年(1867年)、2002年重修。原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大成殿坐东朝西,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14米。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土木结构,保存完好,彩绘一新,鲜艳夺目,颇为壮观。大成殿后有崇圣祠,供奉孔子上辈先人,两厢称东、西庑,设诸先圣哲牌位等。文庙是研究宁洋县历史的实物。1989年公布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在双洋镇城厢东门内宁洋关岳庙,明代始建,清顺治八年(1651)扩建,十二年毁于兵乱,继于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歇山顶抬梁穿斗式土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6米。部分损坏,主殿基本完好。双洋人民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明清两朝宁洋县获科举进士6人,举人28人。
    双洋,由洋,由当地东洋、西洋二村得名,东、西洋两道山溪在城边汇流,溪流上有数座古香古色的廊桥。古廓桥,数百年来与山水相伴,或耸立于山巅之中,或横越于急流之上,成为宁洋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廊桥都是木构桥廊,瓦盖翘檐,风格古朴典雅。双洋的古廊桥为石墩双孔梁式廊屋桥亭建筑款式,木质桥身,顶上覆以灰瓦,犹如建在溪上的一座座长木屋,那古朴而典雅的造型,实用而科学的构造,粗犷而不失细腻的风格,折射出古城先民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和高超技艺。溪上明清时期的“太平”、“青云”、“登嬴”、“化龙”等四座古廊桥,几经修葺,廊桥还在,蕴含着很多的文物价值。最热闹的是太平桥(又称南门桥、宁济桥)头。每当清晨或夜晚,百姓闲坐于廊桥上,休闲、散步,歇息、弈棋、聊天,一派生活气息。1989年也和文庙一起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云桥比较古朴,桥头矗立一座瘦高的古旧土堡;清乾隆年间建造的化龙桥,几经兴废,现在依然飞架在溪流上。“登嬴” 桥横跨元当溪,经清順治12年、嘉庆20年重修,现仍丰采依然。漫步在廊桥上,品廊桥之古色,听溪水之潺潺,看镇内百姓,或匆匆而过,瓦盖翘檐,古朴典雅,构成了古城古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田野阡陌,巷街纵横,古民居随处可见。在城外周边的村落尚有建筑年代久远的古巷、古屋、古井、古街。主要分布在城内、城外、东洋、西洋等处,原有明、清两代古民居百余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尚有70多座。
    走过廊桥,桥那边细细打量,那些古民居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以“成德堂”、“俊德堂” 、“世昌堂”、 “赖氏学堂”等古民居、祠堂为代表性,古民居均含有大门、天井、正厅、后厅、厢房、辅厝和横屋,门楼、厅龛、柱础、窗棂、厅壁、石旗杆等,有的虽已斑驳破旧,甚至有的只剩残垣断壁,但仍不失古朴精致。其中“成德堂”、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土木结构,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中轴线上依次为围墙、前坪、内厅、前坪、前厅、后坪、后厅、后土、围墙、正厅面阔5间,进深2间。悬山顶抬梁穿斗式土木结构,两侧为厢房、边厅、辅厝,原有百间,现存47间。北边为学堂,厅堂有横梁漆金木刻及窗花、彩绘壁画。石雕柱础、台阶。装饰工艺精美,属规模最大的古民居。这里的古民居建筑古拙精致,雕琢精细,散发出浓郁的古典艺术气质和田园气息,富有历史文化价值。漫步其间,让你一遍遍地打量,一遍遍地咀嚼,细细品赏历史的凝重与沧桑。真是:宁洋县府虽不存,古色遗韵今犹在。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
    作为原宁洋县标志的衙门廨舍、城墙门楼虽然早已消失不见,但四宫(玄帝宫、龙显宫、妈祖宫、龙宫)”等古寺院等老文化景点,留下了三百多年的历史积淀。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双洋曾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有机组成部分,辖岩连宁军政委员会。1929年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进军宁洋,张贴红军布告,刷写革命标语。解放后,曾在南门桥亭发现红军当年张贴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在观音亭墙上发现最早的铅印小报《浪花》,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是双洋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见证。
    文化底蕴丰厚    艺术奇葩异绽
    双洋浓重的乡土特质和明丽的闽南文化色彩。民俗文化,就建筑在这无与伦比的沃土之上。呈现了多彩风姿的景象,它形象而真切地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你有幸涉足双洋,倘徉在山水之间,你将看到双洋古镇一幅幅民俗的画卷。一个真实的、丰富多彩的双洋。它将使您对双洋文化产生全新的感受,从而对这产生梦幻般古镇的向往和追求。
    双洋镇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民间文化有汉剧、木偶戏;春节、元宵等节日有龙灯、舞狮、竹马、花船、采茶灯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它孕育出了汉剧、木偶戏等民间艺术奇葩,民间的汉剧和木偶戏,古香古色的戏服和乐曲,浸透了历史文化的瑰丽色彩。
    汉剧是双洋民间传统剧种,汉剧也被称 “外江戏”或“乱弹”,传承至今已近百年历史,在广大农村中生命力极强,深受群众的喜爱。双洋镇业余汉剧团前身是1914年由吴世杰创办的“大锣天”汉剧班,当时的“大锣天”名盛一时,后更名为“新景天”。现剧班30余个农民演员能演百余部戏,长年在永安、漳平、苏坂等地演出。1979年更名为“双洋镇业余汉剧团”,吸收10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学戏,曾出现新老演员四代同堂演出的景象。1982年剧团整顿后,吸收10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学戏,到各地演出,深受群众好评。现在是由二十多个演员组成一个汉剧、木偶剧班子,到各乡镇进行演出活动,并为政府各项政策宣传服务,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每年都将演出近百场,深受群众的喜爱和好评,是双洋镇民间艺术上的一朵奇葩。双洋汉剧与闽西汉剧是同一剧种,现在汉剧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共有10类518项,属第四类传统剧种92项中的一项,在传统剧种类中排名第33个,是我省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个中的一个)。当地民众独创的以打击乐和唢呐吹奏为主的器乐曲“武点红”、“大三通”等十多个曲目,动人心弦。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畲乡人与自然
·下一篇:走进五月
·卢如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感怀(二首)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感怀(二首)
·中国梦,美丽幸福的漳平梦
·一曲追逐中国梦的时代乐章——评5集电视政论片《百年潮•中国梦》
·参观朱德率领红四军出击闽中纪念馆感赋(诗词二首)
·卢如昌:参观朱德率领红四军出击闽中纪念馆感赋(诗词二首)
·国庆抒情
·庆癸巳年中秋(七律二首)
·醉美步云(散文)
·步云写意(组诗)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我支部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组织生活会
“香港青少年红色之旅福建行”旅行团来我馆参观交流
特稿:仰望中条(图)
王放:仰望中条(图)
特稿:仰望中条(图)
《周恩来风采》摄影展在刘少奇纪念馆隆重开展(图)
文艺表演进军营 唱响军民鱼水情(图)
我带砳砳逛南京(组图)
请给有碍观瞻的景观“理理发”(组图)
陈诗颖:信阳师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走进革命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