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员向车间工人讲述朱德的故事
故事员向敬老院老人讲述朱德故事
故事员向农民讲述朱德的故事
故事员向社区居民讲述朱德故事
故事员向乡村学生讲述朱德的故事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就是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报告还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朱德精神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正是我们要弘扬的时代主旋律。
朱德铜像纪念园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学习朱德思想,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一直以来,朱德铜像纪念园始终坚持视民众的教育为己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纪念园的教育职能。为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坚持以“共建”为载体,以“共享”为目标,充分利用纪念园的资源和阵地作用,把馆办活动纳入机关单位、社会团体的专题教育活动和中小学生教育体系方面的长效机制。多年来,朱德铜像纪念园相继与驻镇机关、团体和周边的中小学校开展了“单位联谊、警民联谊、馆校联谊,共建爱教基地”活动,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大对农村的文化建设力度,我们拓宽宣传面和受众面,坚持走进基层,深入农村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并将其纳入常规工作之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了人们的需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文化生活特别缺乏。针对这种情况,朱德铜像纪念园结合本职工作,在朱德故居管理局的领导和部署下,分管领导策划并辅导了“朱德故事会”活动。由园里各个岗位的同志组成“朱德故事会”小分队,选取表现朱德理想信念、人格风范、廉洁自律、勤奋好学、机智勇敢等方面的事迹,改编成故事。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小分队同志克服了从没接触过这项工作的为难情绪和紧张心态,以勤能补拙的毅力挑战年龄大记忆力差等客观困难。通过一段时间的编排练习,以饱满的热情,边干边学的方法,踏上了送文化下乡之路。
一个个朱德故事在山乡传讲……
已是旅长职位的朱德,在旧军队里感到迷茫和彷徨,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挽救危亡的中国,领导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抱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他抛弃高官厚禄,千里寻党,几经周折后,在德国柏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终身为党服务,做军事运动。听了朱德千里找党的故事,一位中学生在老师布置的心得体会中这样写到:听了朱德的故事,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个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有目标和方向,作为一个学生,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报效老师和父母。
井冈山时期,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敌人的围剿,粮食极为紧缺,红四军军长——朱德号召大家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他经常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解决部队粮食紧张和粮食储备问题。一位水厂工人质朴地讲到:“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打江山,很不容易哦,我们作为一线的工人,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这也是我经常挂在嘴边,用来教育孩子的一句话,因为现在的孩子没吃过苦头,很容易忘本。”
在朱德的遗物中,有张用了二十多年的白色印花床罩,陪伴朱德度过了晚年生活。床罩边子多处朽烂,罩面上有六处补丁,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要求换床新的,都被朱德阻拦了,他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被子只要干净就好,补补能盖能穿,何必买新的?给国家节约一寸布也是好的。这比战争年代好多了,那时一件衣服得穿多少年!”听了“一张床罩”的故事,一位农村大妈深沉地说到:朱老总真简朴啊,那么大的官,还没有我们用的东西好。现在虽然不用补疤的东西了,也还是要节俭才行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