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持续增长;入境旅游相对持续发展;出境旅游也会持续增长。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的态势是在国家层面上的认识方式,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划分方式。我们对这三大市场,要有新的认识:
(1)外来市场。外来市场既包括入境的旅游者,也包括外地到本地的旅游者。从消费规律来看,这两部分是相同的,原来在消费层面上有差别,现在来看这个层次上的差别已经很小。商务旅游是比较高端的消费,观光旅游就是大众消费。在观光旅游这个层面,无论是入境的观光团还是国内的观光团,实际上都是一个大众消费,从市场上把握都属于外来市场。
(2)本地市场。本地市场实际上是本地内需的一种释放,而且这些释放基本上释放在本地。这些年来很多地方都提“广东人游广东”、“河南人游河南”、“四川人游四川”这类口号,就是希望把本地的旅游需求尽可能多的释放在本地,这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来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相当于扩大社会的商品零售总额。
(3)出游市场。出游市场既包括本地人到外地旅游,也包括本地人出国旅游。它是本地的消费释放到了外地,乃至外国。
上述两个三大市场的划分,从国家来说入境旅游还是第一位的,整个国家希望把整个国际上的旅游需求释放到中国来,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考虑;但是对于各地方而言,对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而言,新的市场划分能更明确的看出主次,更大的力量应该放在外来市场上。这是在不同层面形成的不同认识,不同的认识决定了不同的系列行为。但总体上,市场需求总规模平衡发展、持续增长,同时市场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变化。
前些日子,我跟中国著名旅游策划专家魏小安在一起探讨中国旅游的发展前景,一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国际化是中国旅游的发展方向。魏小安认为,从国际上来看,中国现在作为制造业大国,作为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体系上是在垂直分工体系的末端,实际上是我们提升自己的环境技术,付出自己的资源,来换取加工费。因为高新技术在人家手里,品牌在人家手里,辛辛苦苦生产的结果,“我们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这是制造业体系的总体状况。但是从旅游的角度不同,旅游没有这么大的技术差距,这就意味着中国旅游业有可能超越制造业,直接进入世界水平的分工体系,至少存在这种可能性。国际分工体系成熟的进一步需要中国的旅游企业走出去。旅游业在技术、组织、制度三个方面存在差距,各个领域、各个方向的差距有所不同,但是国际化是旅游业的方向,我们要明确提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现在,非常可喜的是,井冈山的领导在全国率先提出了让红色旅游实现国际化这一观点,应当说是很有远见的。
采取新举措——尽快把红色旅游推向国外大有可为
昨天,梅黎明书记、肖邮华馆长提出让我谈谈怎样尽快把红色旅游推向国际的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一篇非常大的文章。在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营销问题。
我们知道,营销是旅游的重点。初步营销有三句话:“敢吹、会吹、经得起吹”。但是,旅游营销在不断进步。这里有个二次营销的问题。游客在初步营销的吸引下抵达目的地,接下来要加强营销,使原本就想呆一天的游客因为环境、服务、景致、餐饮等原因呆了三、四天,然后他再口口相传,这就是二次营销。它已经变成城市旅游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就是产品的支撑。二次营销需要环境支撑、需要产品支撑。首先是城市的环境、景区的环境。如果城市很不友好,可能还歧视外地人,这个城市的营销工作就做不下去。再有就是有没有好的产品。这个产品不一定是一流的观光产品,但有一流的观光资源,就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