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敌后形势的需要,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在溧阳水西村成立了江南指挥部,陈毅为指挥,粟裕为副指挥,统一领导和指挥第一、第二支队及地方抗日武装。同年12月,苏皖区党委也宣告成立,吴仲超为书记,谭启龙为副书记。江南指挥部和苏皖区党委的相继成立,标志着新四军进入江南一年半来在各地创建的零星分散的抗日游击基地,不仅在地理上连成了一片,而且在党和军队的领导体制上也统一为一个整体,这就为迎接新的战斗、完成向北发展的光荣使命准备了重要条件。至此,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建成。
12月初,江南指挥部命陶勇率四团一部与先期过江的挺纵梅嘉生部合编成苏皖支队,担任向六合、天长地区发展的任务。接着,又命挺纵一团、四团渡江向江都吴家桥周围地区发展,控制了长江渡口,形成了我军足跨长江两岸、随时可以发展的有利态势。
1940年3月,江南指挥部和苏皖区党委召开了联席会议。东南局派邓振询接任苏皖区党委书记,袁国平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时局和党的任务的决定》,确定了今后的任务。同年4月,新四军军部派谭震林去东路地区领导党政军全面工作,集中一切力量,迅速扩大武装,建立政权,发展地方党组织,逐步形成了以苏常太、澄锡虞为中心的东路抗日游击根据地。至此,在苏皖区党委领导下,已有19个县委、4000多名党员,我主力部队已达一万多人;东路地区也建立了6个县委、县工委。这一切对进一步加强党对苏南敌后抗战的领导、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苏南领导抗战的粟裕
1939年冬到1940年春,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在南京粉墨登场,成立伪国民政府。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险十分严重。此时,国民党四十师逼近溧阳地区,接着六十三师开进高淳,形成了对我东西大包围,步步紧逼,公开反共。在这严峻的形势下,我军为顾全大局、团结抗日,江南指挥部撤出溧阳县水西、前马,转移到溧武公路以北,并在西塔山一带击退尾追顽军二个团,从而保卫了苏南敌后抗日阵地,为主力北渡赢得了时间。7月8日,江南指挥部及所属主力部队北渡长江,到达江都吴家桥地区,投入了开辟苏中根据地的战斗。陈毅、粟裕率主力部队北渡后,留下了新二支队及地方武装三千多人,继续坚持苏南敌后斗争。
1941年1月6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二支队转移到太地区。这时,北有敌人扫荡,南有顽军进攻,战斗频繁,环境恶化,是苏南敌后斗争最艰苦险恶的时期。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华东地区抗日武装整编为七个师,苏南部队为第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3月上旬,东路部队在澄东地区改编为六师十八旅;4月28日,新二支队在宜兴闸口改编为六师十六旅,接着挥师西进,取得了溧阳黄金山反顽战斗的三战三捷,扭转了皖南事变以来茅山地区的危局。
1938年新四军挺进江南作战
7月,日伪军一万八千多人对苏常太、澄锡虞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清乡,实行分割占领、分进合击。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10月军部决定6师师部和18旅转移到苏北,担负起开辟新区的任务。
日伪军在对东路地区清乡同时,又对茅山地区大扫荡。11月28日,日军调集炮、骑、步兵三千多人三路合围16旅旅部驻地溧阳塘马村,罗忠毅旅长、廖海涛政委亲自组织部队狙击敌人。在战斗中,罗忠毅、廖海涛和二百多名指战员壮烈殉国。接着,六师师长谭震林从苏中南下并亲自接任16旅旅长,钟国楚任政委。1942年4月,江渭清返回苏南,任16旅政委和苏皖区党委书记,钟国楚改任旅长。这一年,我军在敌顽夹击复杂的斗争中经受了考验,并向西恢复了横山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