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江北部队的指挥机构。1939年5月中旬在安徽省庐江县东汤池成立。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任指挥,副指挥徐海东、罗炳辉,参谋长赖传珠,副参谋长杨梅生,政治部主任由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兼,副主任张劲夫。辖第4支队、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司令部、津浦路西各县联防司令部。新四军游击支队一度也归江北指挥部指挥。江北指挥部成立后,以第4支队展开于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开创了以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第5支队展开于淮南津浦路东地区,开辟了以来安县东北境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巢县(今巢湖市)、无为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保持与军部联系。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抵达江北指挥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开创抗日根据地及坚决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指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得到迅速发展。1939年12月下旬,粉碎日伪军2000余人对皖东的首次“扫荡”,使皖东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后又多次挫败日伪军的进犯,在滁县(今滁州市)、凤阳、全椒、和县、嘉山、来安、天长、盱眙、六合、高邮等10多个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江北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前敌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集体领导机构。1939年4月,经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批准,在即将成立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设立前敌委员会,由张云逸、罗炳辉、赖传珠、周骏鸣、林恺、戴季英、郭述申7人组成,张云逸任书记。1940年1月,改为皖东军政委员会。
皖东军政委员会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活动区域设立的集体领导机构。1940年1月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前敌委员会改成皖东军政委员会,由张云逸、罗炳辉、赖传珠、周骏鸣、林恺、戴季英、郭述申7人组成,张云逸任书记。后增补郑位三为委员并任书记。领导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所辖的第4支队、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和皖东地区党、政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为皖东军政党委员会。
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
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主力部队之一。1938年11月由新四军第4支队在皖中发展的地方武装编成。第4支队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兼任司令员,归第4支队指挥。1939年5月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江北游击纵队改由江北指挥部指挥。司令员孙仲德,政治委员黄岩,副司令员郑抱真,参谋长桂蓬洲,政治部主任桂蓬(黄育贤)。辖两个大队,8月又整编为3个大队。主要在淮南铁路两侧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担任与皖南军部的交通联系。1940年3月,所属3个大队扩编成新7、新8、新9团。新7团团长余龙贵,政治委员廖成美。新8团团长孙仲德(兼)。新9团团长桂蓬洲(兼)。4月在无为县照明山反顽战斗中失利,参谋长桂蓬洲牺牲,由顾士多接任。6月,谭希林任司令员,孙仲德改任政治委员,郑抱真任副司令员,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部队整编为两个团。将第4支队第14团编入江北游击纵队,为第1团,团长张翼翔,政治委员李世焱。新7团为第2团。新8团和新9团第3营调给第4支队;新9团撤销。9月,新8团归建,改称第3团。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江北游击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第6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