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记忆
寻英:辽沈大地抗战精神焕发新彩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记者葛鑫 通讯员费广彬
浏览次数:
2025-08-29 22:37:56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晨光抚过残历碑的弹痕,松涛轻吟密营的往事,一条用鲜血与信仰铸就的飘带正在辽沈大地上蜿蜒舒展。辽宁“抗战寻英”文物主题游径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为起点,串联起10市15区县的17处抗战地标。

  踏上这条漫长之路,北大营营房旧址的悲壮、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历史审判、旅顺日俄监狱的殖民伤痕、盘山抗日标语刻石的热血宣言,化作穿越时空的教科书,让伟大的抗战精神焕发新的光芒。

  清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镀上金色晨曦。这座高18米的花岗岩建筑,如同被永久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的巨型日历,碑体上密布的弹痕在阳光下形成细碎的光斑。馆内陈列着当年柳条湖铁路爆破点的枕木残片,新建的沉浸式展厅里的声光装置模拟着爆炸瞬间的107分贝巨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

  距此12公里的北大营营房旧址,修复后的青砖墙上保留着原址28处弹孔,墙体夹层中还嵌有1931年守军将士用刺刀刻写的“誓与营房共存亡”字迹。遗址旁新建的环形影厅,以全息投影再现当年620名守军以轻武器抵抗日军装甲部队的悲壮场景。

  在沈阳皇寺路,车流声与市井烟火交织。拐进福安巷3号的青砖院落,这座面阔六间、坐北朝南的民居建筑,正是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所在地。推开斑驳的木门,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纪念馆主体建筑是典型的20世纪20年代东北民居,每块青砖都镌刻着秘密斗争的痕迹。院落里的百年枣树沙沙作响,这棵曾见证过当年地下党接头的老树,如今挂满了参观者手写的红色心愿卡。一旁,一群小学生在新设立的“宣言朗读亭”里齐声诵读抗日宣言,童声穿越时空,与历史产生奇妙的共鸣。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的修复工程历时3年,新增了战俘名录激光墙。这面采用纳米雕刻技术的钢化玻璃墙,呈现了盟军战俘的姓名、军衔与羁押时间。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战俘手工制品展区,用罐头盒锻造的烛台、用日军大衣纽扣改制的国际象棋……这些物件见证着人类尊严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存续。战俘家书数字库收录了237封原始信件,其中,美国战俘罗伯特·布朗1943年写于营内的家书里夹着一片辽东槭树叶标本。他在信中写道:“这片红叶比日本人的刺刀更让我记住满洲的颜色。”如今,这片树叶与小学生制作的和平主题叶脉画并置展出,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经过系统性修缮,完整保留了1956年庭审时的空间格局,法庭后方新增的电子档案屏可查阅近万页的庭审记录,特别展区陈列着当年溥仪出庭作证的8小时录音胶片。

  距此60公里的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里,2024年发现的认罪书草稿档案,揭示了改造战犯的细节。在展出的986份手写材料中,战犯藤田茂先后修改了17次悔过书,从最初的推诿抵赖到最终写下“我愿以余生赎罪”的完整心路历程,被称为“人类良知觉醒的标本”。

  辽东山区密林深处,本溪密营遗址的密营实景复原区采用恒温恒湿技术,完好保存着杨靖宇最后战斗时搭建的6处窝棚。经年累月的松脂渗透,这些桦树皮构筑物竟形成了天然保护层。馆内新设的抗联将士体温感应装置,通过接触式传感器让参观者感知文物表面留存的战时环境温度。当手掌按在赵尚志使用过的搪瓷碗上时,仪器上显示的零下42℃令人战栗。

  在大鹿岛甲午海战纪念馆,致远舰残骸组件被制成可触摸体验模型。参观者能亲手触碰经脱盐处理的舰炮复刻件,其表面特意保留的海洋生物蚀痕,诉说着铁甲沉埋海底129年的沧桑。

  回望这条用苦难与觉醒、罪恶与抗争铸就的道路,最终指向的是人类对和平永恒的追求。正如一位抗联战士的日记所写:“我们浴血奋战,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传承|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国歌唱起的地方
·下一篇:无
无相关新闻
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