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景区
青椅山机场
来源:网信丹东
作者:周晓明
浏览次数:
2025-08-20 07:35:50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出宽甸县城,西行19公里,便是四周青山环绕、中间地势平坦、素有“万亩平原”之称的青椅山镇——抗美援朝时期修建的青椅山机场所在地。

▲青椅山机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抗美援朝初期,美军实施大规模的空中“绞杀战”,不断对中朝边境狂轰滥炸。据《宽甸县志》记载,从1950年8月开始,先后有近百架次美军飞机侵入宽甸上空,机枪扫射、实施轰炸、投放细菌,炸长甸河口鸭绿江大桥、炸水丰发电厂、炸我渔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争夺制空权,中央军委紧急动员军民力量,在辽东半岛抢修飞机场,建立空军基地,青椅山机场就是其中之一。

    “建机场那年,青椅山的沟沟岔岔里都住满了人。”今年81岁的王振武是土生土长的青椅山人,机场开建那年,他才10岁,却很清晰记得机场紧张而繁忙的建设场面。

    “山沟里凡是有空地的地方,都扎上了帐篷。”王振武说,在机场建设大军中,除了有解放军,还有全国各地赶来的民工。在机场建设初期,为了赶工期,大多数人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某部战士韩善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在出国作战前,就参加了青椅山机场的建设。

    据他回忆,他原来所在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1师1团。当年部队接到命令后,乘专列到达安东,然后连夜从安东徒步行军近100公里,赶往机场建设工地。“当时雨雪交加,下半夜部队人困马乏,有的人边走边打瞌睡,跌倒后摔醒了,爬起来继续走,到达目的地后,听当地人说这个地方叫青椅山。”

    韩善祥在回忆文章中提到,修建飞机场的地方,是一片沼泽地,杂草丛生。那时,没有挖掘机和铲车等设备,战士们只能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用镰刀割,用镐头刨,用锹挖,肩担车拉,平整山包,取土石填沟壑,最后打夯压实。“1950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任务也十分艰巨。我们日夜兼程,轮流作业,手磨起血泡,挑破了继续干,肩膀压肿了照样担。没有遮挡物的荒郊野外,寒风有恃无恐地肆虐,吹在脸上似鞭子抽得一般。”

    韩善祥回忆中的情形,在记者的采访中得到了印证。

    “当年的建设大多都是靠人力完成的,车辆也都是马车和牛车。”青椅山镇三道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成海告诉记者,小时候常听自己的三舅姥爷姜贵森讲机场建设的往事。

    由于冬季严寒,无法使用水泥,但战事紧张,机场跑道便暂用铁板,一块块地对接铺设,供飞机滑翔起降。翌年春暖后,使用水泥砂石,制作成一个个六边形混凝土板块,铺设成正规跑道。

    “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当年的施工技术难度也是很大的,却在那么短的时间完成了。”在机场周边出生长大、从事泥瓦匠工作多年的张成海,对机场高标准的施工印象深刻。

    经军民合力奋战,青椅山机场于1951年秋竣工。由于在规定时间顺利完成任务,韩善祥所在连队受到了嘉奖,他本人也荣立了三等功。

    机场建成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曾亲临青椅山视察。之后,机场内相继建起营房、停机坪、油料库、气象台等一系列军用设施。

    抗美援朝期间,从青椅山机场起飞参战的志愿军空军取得了辉煌战绩,仅在宽甸地区上空,就击落美机两架,并为保护运输线、有力保障中朝部队的后勤供应作出了贡献。

    据张成海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椅山机场仍有飞行训练。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根据上级命令,青椅山机场撤销,目前仅有部分维护人员驻守在此。

    青椅山机场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给当地人留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青椅山机场现存有南北两条跑道,以及塔台、值班室、岗楼等遗迹。多年以前,青椅山机场还把一架曾在抗美援朝清川江空战中击落敌机的米格15战机赠送给宽甸黄椅山公园。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鸭绿江断桥
·下一篇:无
无相关新闻
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辽宁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