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常年活跃着一支特殊的文艺队伍:他们个个年届花甲,却人人精神矍铄,坚持跋山涉水,走村串巷,即使刮风下雨也进厂入校。他们从不讲条件,从不谈报酬,只要有块施展手脚的空地,一拨人就把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龙灯狮头舞起来,伴着优美的旋律,踩着音乐的节拍,或唱、或跳、或舞、或说……这就是井冈山龙市夕阳红文艺宣传队,它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群众文化生活的“及时雨”。近日,笔者慕名走进这个文艺宣传队,再一次被他们的精神触动,被他们的一个又一个演出背后的故事而感动。
退休不褪色 离岗不忘责
龙市夕阳红文艺队成立于1998年,现共有19名业余老年演员,他们中有退休机关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大多数是城镇的家庭主妇。
文艺队的“领头羊”叫张云。是一名从副处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党员,现任文艺队的党支部书记兼任文艺队指导员。1998年9月,张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他认为退休不能褪色,离岗不能离志,就邀几个党员领导干部和文艺爱好者成立了当时全吉安市唯一一支县市级老年文艺队,随后成立了党支部。
如何使文艺队发展壮大,成为受老百姓欢迎的演出队伍?支部书记张云与支部一班人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分析,确立了“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弘扬井冈精神,立足本地实际,讴歌时代新风”的建队思路。于是,《“三个代表”指航向》、《争当井冈好公民》、《三代领袖登上八角楼》、《高歌欢庆十七大》、《井冈是个大课堂》、《众志成城抗非典》、《老年人赶上了好年华》、《革除陋习树新风》等一大批老人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应运而生了。这些节目既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又贴近生活。节目一经演出,便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
以队为家 不计个人得失
“听来是个奇闻,说来是个笑谈”。文艺队的每位成员都已年过花甲,最大的已经75岁,平均年龄达62岁,且都子孙绕膝。为了演好一台戏,排好一台节目,他们每次都要精心准备,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尽量做到家庭、排练(演出)两不误。背着孙子、外孙排练,拖着身体不适排练已成为老人们的家常便饭。
队员杨风云的腿部肿胀,长期忍痛排练。医生要求她多休息,由于放不下文艺队的排练,她除了不能跳舞,唱歌演戏照样进行。队员肖大梅,由于不是专业出身,基础差,但她却坚持刻苦锻炼,每次训练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她已成为队里的业务骨干。社会上许多人对文艺队的工作并不太理解,说他们退休“老来疯”、“不务正业”,对此,队员们总是一笑了之,因为在他们心中,文艺队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为了节约每一项资金,老干部们从不乱花一分钱,向有关部门争取的资金全部用在添置服装、道具、音响和下乡交通费上,个人从不向队里要报酬。同时,队员们充分发挥各自所长,自置了许多道具、设计了许多服装,如花船、马、蚌壳、《补锅》的风扇、铁锅等。文艺队好些节目的服装都是请当地裁缝做好粗坯,最后去街上把花布被心买来,烙下花,然后全体成员动手,自己缝贴。一件戏剧服装在外地买要几百元、上千元,而在龙市夕阳红文艺队花几十元就办成了。据统计,截至目前,文艺队仅通过自制道具一项,节约经费就达2万元。
虽然没有工资,没有报酬,但文艺队的各项工作制度十分健全,每天的早晨和下午为固定活动时间,不管刮风下雨,雷打不动。有时为了赶演出任务,还要加班加点,但队员们从不叫苦叫累,从不迟到早退。如今,文艺队由建队之初的6人增加到19人,都是清一色的“专业人才”。
唱响主旋律 弹好和谐曲
走村串户、深入基层、丰富生活、教育群众。就是龙市夕阳红文艺队演出的宗旨。文艺队成立10年来,演出413场次,排练了400多个节目。每逢大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中秋、九九重阳节;重大纪念日,如三八、五一、七一、八一、十一;重大事件,如建党80周年、十七大的召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等,文艺队都进行了专场演出。平时,则走村串户,下农村、进工厂、深入军营、敬老院、学校,进行慰问演出。如今,文艺队的足迹已踏遍全市20个乡镇(场),他们还先后到湖南炎陵、南昌、新余、吉安、遂川等地进行巡回演出或联欢。特别是每年的春节,一下乡就是一个月。特别是到拿山、厦坪、黄坳、下七等乡镇去演出,要翻过黄洋界、桐木岭、朱砂冲等山峰,大多数队员晕车,但一到目的地,稍息片刻便上场,全身心投入演出。演出场场博得观众好评。2007年五一期间,在湖南省炎陵县演出2天,当时,观众将演出场地围个水泄不通,有一位观众在全部看完4场后拉着张云的手激动地说:“还是你们的演出好,反映了当前农村的生活,和老百姓贴得更近。”在井冈山市荷花乡演出,一位老干部看了《三代伟人登上八角楼》这个节目后说:“我们平时读书看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理论的新发展,怎么去理解?这个节目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位伟人所处的历史都浓缩到一起,作了恰如其分的渲染,这就为我们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一条思路……”在青原区演出,散戏后有的老表拉着演员的手说:“好,真演得好,你们明年春节后早点来。”一位当地教师道出了群众的心里话:你们的节目具有浓郁的泥土芳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