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变化:一是建筑面积的变化。原馆建筑面积为2100平方米,新馆建筑面积为3760平方米,展厅面积也由原来的820平方米增加到2000多平方米,展线由原来的186米延伸到250米;二是展示手段的变化,增加声、光、电、多媒体、场景等展示手段,展示手法的多样化,将更多地吸引观众;三是交通游线的变化。纪念馆入口由原来的坐东向西,改为坐北朝南,游人由原来的北面下坡入馆,变为从南面上梯入馆;四是增加南面入口的朱德汉白像广场,广场分两级共1000多平方米,广场上矗立着朱德委员长汉白玉像,更便于人们瞻仰;五是增加序厅、售票接待厅、多功能影视厅、文物库房等配套设施,使之功能完善。
至此,以朱德故居及其纪念地、朱德故居纪念馆为核心的2.94平方公里的朱德故居纪念园暨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建设全面铺开。
二、以文载道 主题鲜明
文物是文化的精髓和物质实体。
文化是风景名胜的灵魂和精神归宿。
朱德故居纪念园区的主题就是朱德文化,具体内容就是朱德故居及其纪念地的保护修缮,朱德文史文献文物的调查、整理、收集,朱德生平事迹陈列展览等。在县委、政府和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我们先后从文化部门抽用时任朱德纪念馆馆长肖盛书、馆长助理杨 恢、朱德铜像园管理所所长许宏强、副所长罗淑蓉、文管所所长范启裕、文化馆馆长伏扬明、文体局梅中林等同志,分阶段投入到这些工作中去。他们以文化人的责任心、使命感,不分时间,不计报酬,认真负责地完成了各自分配的工作。编制了朱德故居纪念馆及其纪念地的保护维修方案、消防安防方案、文物库房方案、文物征集方案和文物维修征集陈列展览的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在这些方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朱德同志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生活、学习留下的遗迹遗物,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对其进行保护维修是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朱德纪念地大多为土木茅瓦结构,我们在维修过程中严格依照《世界自然利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本着保存延续历史文化信息、彻底消除不安全隐患的原则,维修方案层层报批,严格按照审批方案进行旋工。在维修中按照“保存原有建筑形制,保存原有建筑结构,保存原有建筑材料,保存原有工艺技术”的原则,主要对房屋主体的屋面、墙体、地面整治。对周边环境按照当时的历史风貌进行恢复,尽量保持川北农村的田园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