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2020年4月28日,常州博物馆正在举行一场特别展览,横幅上赫然写着:“钱维城《东坡舣舟亭图卷》归乡特展。”
这个消息早已随着现代传媒渠道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纷纷询问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钱维城是谁?《东坡舣舟亭图卷》是一幅画吗?是什么样的画?”
当有人告诉说,钱维城是清朝常州的一个状元,画的是常州舣舟亭的景象时,人们又问:
“那这幅画要多少钱啊?”
一般的人不知道画的好坏,总是用价格来衡量,所以首先问值多少钱。
“听说拍卖回来花了7000多万元,而且画不大,只有一米多长,30多公分宽。”回答的人为了说得明白,一边回答一边用手比划着这幅画的尺寸,至于准确的价格他也说不清。
“画上面还有乾隆皇帝亲笔题的二首诗呢,所以更加值钱了!”
听的人一听皇帝在上面题诗,忽然肃然起敬,长长地“哇”了一声。
这幅画拍回常州后,各式各样的议论都有,有的就把自己听到的不断传给打听的人。
“听说是九洲集团老板从北京拍卖回来的。”
“九洲为什么要去买这幅画啊?九洲老板不是刘灿放吗?他也搞收藏了?”
“现在的老板有了钱就要玩古董了,这有什么稀奇!”
“嘿!现在的老板有了钱就故作风雅,其实他们没文化。”
“一幅画倒好买十套大别墅了呀!”又有人附和着发出感叹。
对这幅名画,可谓是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莫衷是一。为此,笔者有意对这幅名画作一些严谨翔实的考证,作为报告文学,也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坚持真实性原则。让这篇报告文学能真实地、详细地向大家报告事情的来龙去脉,以正那些无聊的道听途说,告诉他们别再以讹传讹,也希望从中能增长一些历史知识,必将大有裨益于人们。
舣舟亭的考证
舣舟亭是常州人为纪念苏东坡当年舣舟常州而建的一座小亭,就在如今的东坡公园内。
苏东坡与常州有不解之缘,曾14次来常州。熙宁六年(1073)苏东坡任杭州通制,被差往常州、润州(镇江)一带赈灾,途径常州城东郊时,正值除夕,他担心州府官员为了礼仪要迎接他,那样上下忙碌,恐怕这个除夕就过不安稳了,他不忍打扰地方官员,遂决计于城东罗城通吴门外停舟野宿,全船人在船上过年,于是叫船家“舣舟,舣舟!”船家听不懂“舣舟”就是靠岸的意思,继续前行。同行的人急忙提醒说:“苏大人,你讲蜀中话,船家听不懂!”苏东坡突然醒悟,连连用官话喊:“快靠岸!”船家这才停船系缆。这时传来阵阵爆竹声,天上下着漫天大雪。苏东坡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写下《除夕野宿常州城外二首》诗中有:“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之句。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东坡遇赦自海南北归,于六月十五日抵常州,住常州城顾塘桥畔孙氏馆内。七月二十八日,躺在时任晋陵县令陆元光赠他的嬾板上与世长辞。“里人为了纪念这位一代文豪,在运河边苏轼系舟处建舣舟亭。最初是建在他作《除夕野宿常州城外二首》的通吴门外,还是其他地方,现已难以查考了。传说最早的舣舟亭是由竹子建造的。……舣舟亭在文献中最早见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的《毗陵志》:‘光华亭在通吴门内街北,舣舟亭对光华亭。’可见至迟在南宋咸淳四年时舣舟亭就已经建成了。当时京杭大运河穿越而过,出通吴门旁的东水关而去。光华亭位置在通吴门内街北,则舣舟亭在罗城通吴门内街南。其后舣舟亭几经毁建,但基本亦在这个区域内。明万历九年(1581)知府穆炜开凿新运河(绕西、南)与旧运河、关河(绕城北、东)三河交会在罗城通吴门处向东南流。由于交汇处水面宽阔,便在运河中筑了两堤坝,以防汛期倒流之水,又传说风水上可保住才气不泄。万历二十九年(1601)知府周一梧又累土实之,建文昌阁、观音殿、关王庙及唐(荆川)薛(应旂)二先生祠于其上,名曰文成坝,又称文成里。舣舟亭在文成里东。至清初时舣舟亭已坍圯,曾改作庙宇。康熙时常州籍进士陈玉璂有诗为证:“‘徘徊感物情,孤亭久已圯。里社一橡祠,云乃是遗址。’钱维城绘的《东坡舣舟亭图》跋记中也言:‘复改为庙,今毁,复为亭。’舣舟亭在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前被重建于旧址,原在顾塘桥孙氏馆的东坡洗砚池也移至亭旁,同时在其右边修了万寿亭行宫。常州籍状元钱维城所绘《东坡舣舟亭图》亦是此时。……”①
“咸丰十年(1860)舣舟亭及万寿亭因太平天国运动被毁,化为瓦砾。清末民初时,常州地方曾对舣舟亭周边进行修缮……1953年春,常州规划扩建舣舟亭为公园,重建舣舟亭于东南隅土山之巅。……1984年又将复建的舣舟亭拆除,在石砌台上改建四角重檐飞瓮九脊的新亭,即今日所见矗立在运河之畔的舣舟亭。”②
小小亭,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煌煌载体,如醉翁亭、爱晚亭、陶然亭……而舣舟亭不亦赫赫立于其中乎!
钱维城身世考
钱维城祖上钱一本,是明代东林党主要发起人。钱一本墓在武进雪堰镇太湖边,前几年已被发现并修缮。钱维城的父亲钱人麟,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曾宦浙江淳安、萧山知县等职,为官清廉,以海瑞自励。钱维城(1720-1772)初名辛来,字宗磐,一字稼轩,晚号茶山。江苏常州人。受家庭文化熏陶,自幼便立志于科举之路。虽出自官宦之家,但家贫。自幼聪敏,有悟心,能读书,十岁能诗。于乾隆十年(1745)26岁时高中状元。
常州府至清雍正四年(1726)统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个县,称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龚自珍有诗赞曰:“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出现了常州画派,毗陵诗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今文经学派,群星璀璨。陆游也赞过“常州儒风,为东南冠”。钱维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要考证钱维城的身世和官图宦迹,最全面、最可靠的莫过于其弟钱维乔撰写的《先兄文敏公家传》和王昶所作的《刑部左侍郎赠尚书钱文敏神道碑记》。
他们都说到,钱维城以状元名魁天下,在朝廷二十余年。在刑部的时间最长,断了许多大案,精通刑法。又到贵州办事,恰逢苗族香要叛乱,他又领导平叛,恩威并重,决策出奇,不出一月就平定,皇上进一步认识到钱维城文武双全,是可受大用之人。
如此看来,我们对钱维城要重新认识,他不是一个人们想象中的状元书生,而是如王阳明、闻天祥那样既能文,又能武,立德、立言、立功有雄才大略的状元,是栋梁之才。因此也深受乾隆信任和喜爱。“遂阶二品,上每谒山陵,时巡方域,公多扈从,在秋宦前后十年,上尤倚重之。”意思是说,钱维城一直深得乾隆信任喜爱,官至二品,皇上每到外出时,钱维城多数都会随从出行。
钱维城不但能文能武,精通刑法吏治,而且在绘画上也是名誉天下。钱维乔在《先兄文敏公家传》中说:“精绘事、上爱所作,辄亲题诗……”这段话是说,钱维城精于绘画,乾隆十分欣赏喜欢他画的画,还常常亲笔在画上题诗。
王昶在神道碑中称:钱维城书法似宗苏轼,画出入于元代黄公望、王蒙诸家,钱维城在绘画艺术上得到董邦达的指导,董邦达是清代书画名家……钱维城的绘画才能远学元代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近学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而自成一家。钱维乔称:钱维城好为诗,以李杜为宗,文亲疏达淳茂、绝去规仿,书法似苏文忠,画得元四家之胜,卓然成大家。可谓诗、书、画三绝。一些当时或经世的人物或典籍纷纷对钱维城的绘画艺术进行品评。《国朝画识》中称钱维城的画作山水丘壑幽深,气蕴深厚,迥然不同于人。钱维城自幼出笔老干,秀骨天成,为官后画技犹精,钱维城最初从其母钱太夫人学花卉,不甚写山水画,后一然翰林创作,遂成名手,曾摹黄公望笔意,作画册十幅,浑雅疏散,满纸烟云,殆由天授……“他的应制作品被宫廷收藏,《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及三编著录,其书画总数达200余件(套)”乾隆御题其画作诗达200余件,是最被器重的词臣画家之一,是乾隆朝的画苑领袖。”③
古人云:“志大才疏”又言“有才无权”,钱维城却是志大才也高,有才也有权,但人无完人,福无全福,寿短了一点,享年53岁,令乾隆皇帝也为之怜惜叹息。
《东坡舣舟亭图》考评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常州籍状元钱维城随驾,二月十六日抵达常州奔牛镇叶家村,仍于此扎营驻跸,后由毗陵驿上岸巡幸城区,至万寿亭登船。乾隆此次作《过常州府城八韵诗》……又意犹未尽作《跋马过常州至舣舟亭进舟遂是首》诗,夸赞了舣舟亭一带风光。还为舣舟亭题书了‘玉局风流’匾额”。
“钱维城《东坡舣舟亭图》所绘即是这次重修的舣舟亭。综观全卷,沿河排布可分为舣舟亭和万寿亭两段。运河长堤外停一行舟,浑然天成,钱维城用隶书注二亭名称。舣舟亭前方有古松二株,苍劲挺拔,亭边数拳窝石,其后是丛丛幽篁,亭左隔树石为周边街巷,屋宇栉比。亭右为万寿亭行宫区域,宫墙沿蜿蜒河岸而筑,二层圆形万寿亭下有清溪一曲逶迤于山石间。不远处一板桥飞架对岸,可沿溪岸至丛树下茅亭小憩,山石溪亭佳木交接,淡墨烘托的鹿角枝,好似正吐着新芽,把江南二月乍暖还寒时的秀美表现得淋漓尽致……”④
下面再来说说乾隆皇帝在这幅画上题的二首诗。
第一首是五言诗,是175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时,钱维城进献给乾隆后,乾隆在画的右上方题写的。用行楷淡墨书写,内容是:“玉局信风流,溪亭佳话留。至今石岸侧,往往驻行舟,文笔传高躅,家乡事道真。停桡亲印证,图外得其神。一例野亭子,因苏千载新。岂知元祐际,大有畏称人。岸柳金摇曳,春波玉拍浮。吴门知不远,更有仰苏楼。”款识为“丁丑仲春御笔题毗陵舟次”即1757年春天。
这首诗的大意是:风流苏东坡果然名不虚传,一个野亭子留下了千古佳话,直到如今石岸边总有过往舟船在此驻留停靠。钱爱卿文笔绘事高超,讲的,画的苏东坡在他家乡常州的遗迹故事都是真实可信的。现在我停船在这里,对照着舣舟亭图和实地相互印证,图内图外的神采表现得惟妙惟肖。他感慨,一个小小的野亭,本不稀罕,却就因为苏东坡注入了内涵,使它历久弥新,受到天下人的仰慕。他话锋一转,感叹地告诉人们,你们不知道苏东坡在当时元祐年间,因“元祐党人”罪名又有多少人不敢称赞他啊!看着眼前的岸柳摇曳,春波拍岸,再往前看去,知道不远处的通吴门那里,还有一座纪念苏东坡的“仰苏楼”在呢。
第二首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时在这幅画上题的七言诗。题在这幅画的左上空白处,与上一首平行,也是用行楷淡墨书写。内容是这样的:“侍臣昔日图乡景,适在运河岸侧边。道古亭称以苏氏,迹诚真否属疑然。略为点缀有亭池,小憩懋勤砚匣随,却似坡仙流赏处,于斯岂可易言诗。尔时玉局亭桡处,我也无端一舣舟,真者在前怵光焰,邹枚慎勿颂风流。携得横图景逼真,春光相印越清新。独怜写者古人事,写者亦今为古人。”款识为“甲辰春南巡舟次再题”,即1784年春天。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诗臣钱维城当年画的家乡东坡舣舟亭图中景像,就是这运河边上,亭说是为纪念苏轼而建,这遗迹是否就在此尚属存疑,但周围有亭有池没有错。我常常在懋勤殿小憩时,看这图就象看到了苏东坡舣舟亭的地方。如今又来到这里,拿出带来的横卷画图对照这春景,愈看愈觉得清新逼真。乾隆写到这里,忽然回忆钱维城在身边的点点滴滴,想起钱维城这时已去世12年了,倍加伤感,于是写下了“独怜写者古人事,写者亦今为古人”的诗句,意思是钱维城画这幅画是为纪念古人苏东坡,而绘这幅画的人,如今亦成了古人,唏嘘叹息之情溢于言表,十分感人,折射出君臣之间的情谊。
《东坡舣舟亭图》好在哪里
《东坡舣舟亭图》是一幅横卷,长不过一米许,高不过三十多公分。但就在这方寸之间,把宽阔的运河,河中的波涟,水中停歇的行舟,蜿蜒的石岸,舣舟亭、万寿亭两个亭子、东坡洗砚池、石板桥,还有行宫、街巷、幽篁、松柏、窝石、山壑、树木都描绘得清清楚楚,疏朗有致,层次分明,具体逼真,让人看上去悦目舒畅,一点没有零乱的感觉,足见钱维城画技之精湛高超,而且在画尾留下足够的空白,钱维城用小楷从容地写下了160余字的跋记款识。跋记款识这样说:“常州府志云:东坡舣舟亭在府东门外文成里……邑人筑亭以志之,名东坡舣舟亭。去里门三十步许,古松二株,倚亭而立,松下有石数拳,前人颇多题咏,复改为庙今毁复为亭,臣钱维城敬绘并恭记。”
在画的上方,又有大片的留白,乾隆皇帝居然能在上面题写了二首长诗。整个画面中,还钤印了各种图章。在二首诗的中间是一枚圆形印章,内容是“古稀天子”。还有“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宝笈”“太上皇帝之宝”等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阴文阳文印鉴25枚,这些印章钤在适当的地方,一点也没有繁密局促之感,不得不令人叫奇。
钱维城这幅《东坡舣舟亭图》究竟好在哪里呢?现在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理一理。
第一,从艺术成就方面讲。中国画分为文人画和院体画两大类。然而还有一种介于文人画和院体画之间的画风。清中期的词臣绘画就是这样的一种画,究其原因是康熙、乾隆既推赏元代“四家”和清代“四王”的文人画,但他们的审美观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带有皇家的富贵气。一批擅长诗词歌赋及书画的文臣就作应制画,这些绘画多精谨华滋,充满了宫廷富贵气又兼具文人的清雅气,皇帝常常会在完成的画作上题品诗文。钱维城就是这些词臣中的佼佼者。“整体看钱维城的绘画作品,基本都是纪实、风景及仿品的山水、花鸟画。《东坡舣舟亭图》则是兼具风景与节会特点,选取了以水墨为主,局部线设色点染的表现方式。舣舟亭周边没有高山大川,亦不是十分开阔的江湖地带,其环境以清幽取胜。那时正值江南阳春三月,古木正吐新芽,翦翦轻寒,故更适宜用文人画笔墨格调去表现这种氛围。他选取了自己擅长的王原祁风格,正如卷后顾文彬的诗所言:‘供奉南斋非院体,麓台衣钵是吾师’明确地点明了此卷非重院体风格,而是源自王原祁法乳。但他不是亦步亦趋地学王原祁干笔积墨由淡而浓反复皴染,而是遗形取神,自出机杼,仕王原祁深厚高古、生涩之中见纯熟的风格为直率凝练、苍润雅逸,书卷之气盎然于纸墨之外,极富诗意。”⑤ 钱维城是当时的画苑领袖,他的绘画艺术成就不言而喻。
第二,从稀缺性上来讲。钱维城这幅《东坡舣舟亭图》有它的唯一性,独特性,它不是那种凭空想象绘制的可以任意安排的艺术创作,它是按实地景象绘制的,带有“地图”性质的图画,是要经得起实地对照检验的艺术加工,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史料价值,所以它是独特的,也是唯一的,而且画上有乾隆皇帝的二首诗墨迹,钱维城又是状元,这也是独特的,唯一的,有史料价值的,所以就有它的稀缺性。这幅画有很多很多的历史信息,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可讲,所以它和别的画就有独特的区别。
第三,书画的价值和价格上讲,因为它的稀缺性就决定了它市场价格的考量。钱维城的画在市场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在拍卖会上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和竞拍热度,显示出它的收藏价值。成为收藏家和投资者追捧的对象。市场上所见最好的三件作品之一《台山瑞景图》在2018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会上以1.47亿港元成交,成为当年中国古代书画首件过亿的拍品历史记录。《雁荡图》是长度7.31米的巨幅。在北京保利春拍会上惊艳竞相,以1.3亿元成交。钱维城的《花卉册页》共12开,画遍寒梅、山茶、紫藤、桃花、蔷薇等,页页可见乾隆御题诗。在2018年中国嘉德春拍会上,以6670万元的价格落槌。那么《东坡舣舟亭图》以7475万元成交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国宝级的艺术品,价格并不能全部体现它的价值,所以人们常说艺术是“无价的”。
《东坡舣舟亭图》流转考
钱维城的画主要存于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台北故宫。《东坡舣舟亭图》原藏在北京清宫内是毫无疑问的。这从画上盖的“石渠宝笈”“三希堂宝鉴”等钤印都可确认。画上盖有“嘉庆御览之宝”和“太上皇帝之宝”印鉴,说明1796年嘉庆做了皇帝,乾隆做了太上皇帝后仍在不断把玩中,乾隆卒于1799年,之前这画不会流出宫去。这幅画什么时候流出宫廷的呢?已无从查考,但我们可以从顾文彬等人的题跋中,推算出最初的流转轨迹。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经常会在画首作题,在画尾作跋,这些题跋一般都是由德高望重的书画大家充当。这些大家会在题或跋中对画作出品评赏析。《东坡舣舟亭图》在画首就有周澄于丙子年用隶书题写的《东坡舣舟亭图》六个大字。接下来就是抄录大收藏家过云楼主人顾文彬的题诗。以及抄录这诗的李鸿裔写的跋言。
顾文彬是大收藏,这幅画上有李鸿裔抄录他的题诗和跋记:“右高宗御题钱维城画苏文忠舣舟亭图,得于光绪五年己卯春仲,距丁丑南巡甲子再周矣……微臣顾文彬谨记”
顾文彬是说,他得到这幅画的时间是光绪五年己卯年,即1879年,距乾隆皇帝丁丑(1757)南巡,钱维城画这幅画的时间,已过去了两个甲子余,即122年了。我们从中可以判断出,光绪初年这幅画就已经流出宫廷,为顾文彬所得。顾文彬在诗下还注有一笔:“公乞居常州表藏于吾斋”,这是说,苏东坡当年曾请求宋朝皇帝允许他在常州居住写的《乞居常州表》这份奏章,也藏于他那里。可见顾文彬收藏的本领有多么大,有多么丰富。这里必须略介绍一下顾文彬。
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庵、过云楼主人,苏州人。他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他对书画收藏情有独钟,鉴别真伪方面拥有极高的专业水准。“自唐宋元明清诸家名迹,力所能致者,靡不搜罗。”怪不得他还收藏了苏东坡《乞居常州表》。咸丰、同治年间在多地任官,光绪元年乙亥(1875)病归,回苏州建过云楼,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说。他得到《东坡舣舟亭图》是1879年,也就是说他是辞官引病回到苏州四年后才得到的。
再看抄录顾文彬这诗这跋的李鸿裔写的跋记,他这样说:“越五年,岁在癸未季春之杪,与艮庵居士同作虞麓之游舟中,携梅道人、姚云东、刘完菴诸画共赏,最后获观此卷,竦立赞叹。艮庵六首诗和跋记,书于另纸,遂于水窗中代为录之,藉以附名卷末。”署名为“微臣李鸿裔敬识。”从中可以看出,顾文彬得此画后过了五年,即癸末(1883)季春之末尾,李鸿裔和顾文彬一同到常熟虞山去游船。艮庵居士顾文彬带了梅山道人吴镇、姚云东、刘完菴的一些画共同观赏,最后顾文彬才拿出了钱维城的这幅《东坡舣舟亭图》,李鸿裔终于获得了观赏的机会,他恭敬小心地观赏并连连赞叹,后来用另外一张纸抄录了顾文彬的诗跋,附在《东坡舣舟亭图》的卷尾。
从以上这些跋记中清楚地看到,这幅画在光绪初流入民间后,为顾文彬所得,为收藏家和名士宿儒们所争相传阅。
顾文彬带去的这几个人的书画作品,都是能入顾文彬法眼的,并且是他很得意的,所以他会挑选出来去给李鸿裔观赏。当然《东坡舣舟亭图》也在此例。并且直到最后才拿出来给李鸿裔观赏。可见他的珍爱程度。
在我们眼前,呈现出这样一个景象,1883年阳春三月的月底,某一天,72岁的顾文彬和52岁的李鸿裔两个忘年交,约好了一同坐船去常熟虞山游玩。顾文彬随身带上了梅道人吴镇、姚云东、刘完菴的诸多画作,还有钱维城的《东坡舣舟亭图》,他们一同在船中观赏品评,最后顾文彬才拿出钱维城这幅图,李鸿裔恭敬小心地观赏,不停地赞叹这幅画的精妙,解读乾隆在这画上的二首题诗。也许顾文彬当时还说起他是如何得到这幅画的经过。很是兴奋得意,顾文彬也许不会知道元代吴镇的画,拿到现在随便那一幅都要几千万元,而那时吴镇的画并不被社会世俗人看好。顾文彬他更看重的是状元钱维城并由乾隆题诗的这幅《东坡舣舟亭图》,说到后来不知是顾文彬提出还是李鸿裔自告奋勇提出,由李鸿裔来写一个跋记,记载这次游船共赏的经历。李鸿裔是当时受人景仰的大书法家。由他来作跋记不但不辱没这幅画,而且会给这幅画增添光彩,这是顾文彬很愿意的。总之,两人商定由李鸿裔抄录顾文彬原来评价这幅画的诗跋,自己再在后面作跋,记录这次游船共赏的雅事。给我们这幅《东坡舣舟亭图》留下了美好的历史故事。
除对顾文彬作一简介外,这里还要对涉及的几个人物分别略作介绍,方能让看官更加清楚理解故事的完整性。
首先介绍李鸿裔(1831-1885),四川中江杰兴镇人,字眉生,晚号苏邻,咸丰元年(1851)举人……家藏金石碑版,名画极富,精书法及诗古文……晚好佛经,有《苏邻诗集》。李鸿裔是才名籍籍,独树一帜,名重一时的大书法家,受人景仰,曾任江苏按察使,他和顾文彬一是同为官宦之人,二是晚年皆好佛,又是书画收藏同道,成为好友是情理中事。
李鸿裔跋记中说“携梅道人、姚云东、刘完菴的诸画”一同观赏。梅道人就是元代“元四家”之一的吴镇(1280-1354)浙江嘉兴人。姚云东(1422-1495)也是浙江嘉兴人,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登进士,授监察御史……书法师魏晋,绘画善山水,宗吴镇,王蒙、赵孟頫诸家。刘完菴(1410——1472)字迁美,号完菴,直隶苏州府长洲人,书画家。
接下来是吴平的题跋了,吴平是何许人也?在卷首轴上吴平题“清钱维城稼轩应制写舣舟亭图”落款是“丙子夏堪白吴平敬署”。在画尾接着李鸿裔的跋言后面,吴平又有跋记:“钱维城,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谥文敏,供奉内廷,为当时画苑领袖。此卷盖为应制作东坡舣舟亭图,并经乾隆一再题咏,可知深获宸览,亦经石渠鉴藏,益流传有素者。获观漫识眼福”,落款为“丙子堪白吴平”。
而用隶书题写“东坡舣舟亭图”,六个大字的周澄,落款也是“丙子中秋于居山堂蒪波周澄敬书”查万历年表,光绪二年(1876)是丙子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是丙子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996年是丙子年,从百度查到,周澄是台湾人,生于1941年,著名书画家,他的堂号就叫居山堂,他的字号就叫蒪波,周澄现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征集委员、台北历史博物馆美术文物评鉴委员、台湾印社社长……一九九九年三月获得英国牛津圣乔治大学荣誉艺术学博士。那么这题“东坡舣舟亭图”六个隶书大字的就是这个周澄无疑,他题的时间即是1996年丙子,不可能到1936年丙子去题,因为他那时还没出生,他题这六个大字时,应该是55岁。
再从百度上查到吴平,他是台湾书画名家,生于1920年,原名吴树之,吴彭年,又名平尼,字堪白,生于慈溪桥头镇,早年拜邓散木为师,学习书画篆刻,1949年移居台湾后,专攻花鸟画创作……是台湾著名书画家,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职。
如此看来,吴平不可能在1936年丙子年来题跋,因为那时他只有16岁,是与周澄同一年即1996年的丙子年在《东坡舣舟亭图》上作题跋的,吴平当时的年龄是76岁了。
我们可以推断,《东坡舣舟亭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在台湾某个人手里,这个藏家去请两位著名书画家题跋,也是一种雅趣。
名画归乡亦我愿
2000年3月,《收藏家》杂志第三期刊载了一篇由孙鸿月撰写的《乾隆不却故人情——读钱维城<苏轼舣舟亭图卷>》一文,并配有钱维城画的这幅画全景及所有题跋部分,可谓是图文并茂。这引起了常州收藏家陆仁兴的高度关注,他反复观摩画作,仔细地、一字一句地反复阅读文章,又逐字逐句辨认画上乾隆皇帝题的诗、钱维城的跋,以及所有钤印,还有鉴赏家的题跋,越来越感觉到这幅画非同小可,对常州来讲,意义非凡。
陆仁兴是常州百年老店三鲜馄饨店的老板,他1993年就掌管该店。说到三鲜馄饨店,常州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说到它的老板,却很少有人知道,因为陆仁兴太低调了,难得在公众面前露脸,他热心于收藏爱好,在收藏圈却很有名气。他长年订阅《收藏家》《瀚海拍卖》《中国嘉德拍卖》《嘉德通讯》等杂志,所以他能及时了解到各种藏品拍卖的信息和动态。一般人谁会去订阅这种杂志呢?这就是业内和业外,圈内和圈外,有心人和无心者的区别了。
陆仁兴不停地阅读这篇文章,文中说:“《东坡舣舟亭图卷》浅设色,宣德纸本,25*75厘米……”接着文章对画的布局,所描绘的内容一一描述。陆仁兴对照着文字辨认图中景色,层次清晰,处处可寻。他又看钱维城在画卷落款处用小楷写的跋记:“常州府志云:东坡舣舟亭在府东门外文成里……”款识为“臣钱维城敬绘并恭记。”接着文章又对钱维城这个人作了一番介绍:“钱维城(1720-1772年)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1745年)考中状元……为画苑领袖,很得乾隆赏识……此《东坡舣舟亭图卷》即是他在他家乡武进奉命之作,亦是他的代表作。”⑥
陆仁兴越看越激动。他对常州的舣舟亭太熟悉了。舣舟亭在当时称为东郊公园内的东南角,想不到近三百年前,在这里还发生了这么一桩千古佳话。
陆仁兴经过仔细判读弄清楚了这幅画的来龙去脉,简单地讲,它是常州的状元钱维城画的常州的东坡舣舟亭实景图,使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当时的东坡舣舟亭及周围全部景象。乾隆在图上题的二首诗。一次是1757年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所题。一次是1784年乾隆第六次下江南时所题,距上次题诗已过去了二十七年,这时画这画的钱维城已去世了十二年。这二首诗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再看图卷上的题跋,有清代“过云楼”主人顾文彬的题诗跋记以及同样是大收藏家李鸿裔的跋记。陆仁兴对这两位清代的大收藏家并不陌生,有他们的鉴赏可以判断这幅画是对的。他萌生了一个念头,一定要把它买下来,让它回归家乡常州,就像中国的文物流失到国外,中国的有识之士千方百计想争取把它们回归祖国一样。 陆仁兴把这些信息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几个同道中人。大家议论纷纷,情绪激昂,一致赞同陆仁兴的想法,一定要把这幅画买回来,让他回归作者的家乡常州。大家仿佛陡然增加了做一个常州人的骄傲,一下子增加了作为常州人的一份责任感。
这时常州博物馆也把《东坡舣舟亭图》即将拍卖的信息汇报给了常州市委书记虞振新,虞书记原任江苏省化工厅厅长,后调任扬州市长。他对中国书画有深刻认识。他说:“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书画家都很尊重,就是朱元璋也不例外,给书画家一定的级别俸禄,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点事。”他还说:“日本原首相写了一本书叫《文化力》,中国文化部长高占祥写了一本书也叫《文化力》,文化力就是动力、生产力。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做出来的事会让人失望的。”
他调任常州市委书记后,大约在1992年前后,从《收藏》杂志上就发现了钱维城《东坡舣舟亭图》的介绍。当时在台湾藏家手里,他敏感的认识到这是常州人文历史上的一件珍贵文物,是常州人的宝贵,应该把它迎回常州。
这时刚巧台湾的新闻泰斗,国民党中常委余纪忠回到大陆来想在家乡武进买一块墓地,心愿叶落归根(余纪忠墓现在横山凤凰山朝阳公墓)虞书记就托他回台湾后联系藏家把画卖给常州,但后来打听说画已卖到北京。《东坡舣舟亭图》也就与常州无缘了。但虞书记一直惦念着这幅画,当2000年市博物馆告诉他《东坡舣舟亭图》真的要在12月10日拍卖时,他十分高兴,立即安排文化局长去北京举牌竞拍,他还联系到两个热心的有实力企业家一起去,这样经费上就有了保障。
在另一边,民间的热情不断高涨,陆仁兴已在筹备资金准备去竞拍。6月份拍卖的时间到了,他们正要去北京参加拍卖会,突然发生了一个意外,翰海拍卖公司的创始人秦总突发心脏病。6月份的拍卖会取消了。
这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什么时候再拍,或者不再拍,谁也不得而知,但常州的这些热心人,并没有放弃,不断打听消息。陆仁兴更是心心不念想着这件事,睡觉也睡不好,总想着如何去把这幅画拿回来。陆仁兴认为,收藏界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一些人只见藏品的价格,材料的昂贵。甚至追名逐利,过度资本化,有的只看名头多大,不见艺术高低,忽视、漠视它内在的文化价值。钱维城这幅《东坡舣舟亭图卷》落到外地人手里,只仅仅是一幅画,只有回到常州,才能显示出它多方面的文化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它存在的意义。常州人才有值得骄傲的故事可讲。想到这些,陆仁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再一次暗下决心要去把它拍回来。
又想到最后会是个什么价格?如果价格推得太高了,资金又怎么办?总之,翻来覆去盘算着,犹如暗恋着一个女同学的单相思男孩,辗转反侧!——呵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时间又过了6个月,翰海秋拍的图录寄来了。拍卖会的时间也告之为2000年12月10日,而且拍卖公司提前把拍品放置在橱窗展览供参观。陆仁兴和几个常州的同道于12月8日就赶到北京。终于见到了梦牵魂绕的这位恋人,——《东坡舣舟亭图卷》真迹。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实物的真面目,他们来回反复观摩着,讨论着,久久不肯离去。
且说陆仁兴几个同道提前到北京观摩《东坡舣舟亭图卷》准备参加12月10号的拍卖会。但这时得到常州虞书记已经安排由市文化局长前来竞拍的消息。陆仁兴就决定退出竞拍了。因为他不可能去和市府争,那样不是自己人拆自己人的台了吗?另外,拍卖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买主都是冲着自己看中的拍品去的,一旦自己要的拍品拍到了,或者最终没有拍到就退场了,不会继续留在那里看热闹,干起哄。就因为这原因,陆仁兴和一起去的几个同道就告退了。
拍卖会正在进行中《东坡舣舟亭图卷》起拍价为15万元,按2、5、8阶梯竞拍。18万……20万……22万……25万……28万……30万……50万……55万……60万……65万……100万……110万……120万……常州文化局吴局长有两位企业家坐在身旁,底气还是很足的,但随着举牌的激烈程度,他神经高度紧张,过去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阵仗。当他举到了180万时,要知道那时200万元,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他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举还是不举。这时拍卖师突然高声喊:“200万!200万还有没有跟的?”全场一片寂静,吴局长也一脸茫然。这时,只听锤声落地,这幅《东坡舣舟亭图卷》经过二十轮加价,最终以200万元成交,加上佣金共220万,被大连宝玥斋郭先生竞得。
《东坡舣舟亭图卷》再次与常州人失之交臂,从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马未都曾经说过,收藏文物是有缘分的,缘分不到,强扭也没用,得之,不要洋洋得意。不得,也不要垂头丧气,一切随缘。但常州人对这幅画太有感情了。所以在唏嘘叹息声中挥之不去的是“可惜可惜”的追悔。
虞书记对这幅画情有独钟。他平时工作之余也画画,这时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于是按《东坡舣舟亭图》原图两倍的尺寸,临摹仿制了一幅,请中国画研究院刘勃舒,中书协沈鹏题跋,把这幅画镌刻在东坡公园大门前的石壁上。
他不是常州人,他的任期也是有限的,但现在他是常州的父母官,常州就是他的第二故乡。那种对常州割舍不了的情怀。正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萦绕在他心头。他想为常州做点好事,这幅画虽然没有拍到,但还可以为钱维城出一本画册嘛。他指示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晓东去落实这件事,周晓东立即向分管文化的副市长汇报,经过几番努力。终于决定委托常工院负责到各博物馆收集钱维城的画作,出版了一本《钱维城画集》。首发式那天,虞书记还亲自到场,周晓东代表副市长在会上发表了讲话。
常州人就用这种方式,弥补了心中的一份缺憾。
时间并没有消磨常州人对《东坡舣舟亭图卷》的热爱。后来听说这幅画已为大连万达集团的王总所得,而大连万达集团又到常州来开发房地产了,虞书记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与当时的常州市市长通电话,建议常州在开发上让利给万达,让万达王总把这幅画让出回归常州,捐赠给常州博物馆,这本是两全其美的一种选择,但后来这事没有落实,虞书记一番好意又一次落空。《东坡舣舟亭图卷》再次与常州擦肩而过……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20年,2019年11月初,陆仁兴又收到了他长年订阅的《嘉德》通讯第127期,封面上赫然写着《中国香港2019秋季拍卖号外》陆仁兴当然对此总是一页一页地细读,开始没有发现特别之处,直到翻至最后一页,他眼睛一亮,看到那幅20年前被人拿走的《东坡舣舟亭图卷》。他一阵激动,用放大镜仔细辨认,又急忙翻出20年前的《瀚海》《收藏家》杂志来对照,确认这幅画就是20年前拍出去的同一幅画。再一看,拍卖时间定为2019年11月19日晚上6:30分夜拍,地点在北京。
犹如失散了20年的亲人相见,犹如丢失了20年的心爱之物失而复得。陆仁兴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马上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几个同道,又分别向钟楼区文旅局和天宁区文旅局局长作了专题汇报,详细介绍了这幅画的来龙去脉和这幅画蕴含的历史文化、东坡文化、状元文化、运河文化以及对常州的意义并且建议说最好由市博物馆去拍,或天宁区去拍,因为钱维城是茶山人,舣舟亭又在天宁区。问大概要多少钱,陆仁兴告诉约估计要5000万元。陆仁兴这时也有准备贷款的打算。接着陆仁兴又去找到市文广新局周晓东副局长。这时周晓东早已向分管副市长作过汇报,副市长对周晓东说:“你想好了,你从一年的文物开支费中支出,也就是说,你只能用你的文物开支预算几百万元中开支。我这里没有钱给你,你或者可去找几个企业家,政府是没有敢要的。”周晓东说:“我哪有这么个老板呀!这事我做不成啊!”
11月10号左右,周晓东正和市文物商店刘主任谈论要去拍这幅画的事,陆仁兴又找到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晓东,在天宁区政府里,周晓东设有一个临时办公室,陆仁兴在这个临时办公室里对周晓东说:“我苦苦寻找它20年,我已经六十多岁人了,再过20年,我已经八十多岁了,就没有这个精力再来争取这幅画回归常州了,常州再不能失去这个机会!周晓东听了这话,很是感动,又想到副市长的态度,知道自己也办不成。于是就当着陆仁兴的面与虞书记通电话。想请虞书记出面,他把副市长讲的话给虞书记复述了一遍,问虞书记还有什么办法没有?虞书记这时早已退休,所谓找企业家或找哪个政府领导已力不从心了,他在电话里无奈地对周晓东说:“小周啊!现在的一些人也难有这份心了。你也尽到责任了,这事也只能就这样算了吧。”说着电话挂了。
周晓东也很沮丧,眼看拍卖日期一天天临近,几乎看不到希望了。他问陆仁兴:“陆总,你的想法呢?”陆仁兴说,“我可以到银行去贷款!”“那你有什么要求呢?”陆仁兴坦率地说:“我当然要成本低点,银行能免掉我贷款的利息最好了,能争取到无息贷款。”过后,陆仁兴把所有的房产证都收集起来,到工商银行去办理,银行一看他的资产证,认为这么好的优质资产,贷款绝没问题的,如需要马上可以办理。
11月15日,离拍卖时间还只剩下四天。11月15日陆仁兴与几个同道赶往北京嘉德拍卖预展现场,再次见到了阔别二十年的梦牵魂绕的老情人。就在欲罢不能纠结中,陆仁兴得到常州市市里正在安排天宁区商会出资去竞拍的消息,再考虑自己还贷的压力太大,也就回绝了银行放贷的好意。
而周晓东和天宁区几个负责文化方面的人一起,仍在议论这件事,可大家都感到一筹莫展,无能为力。虞书记虽然上次在电话里与周晓东通话时说了遗憾的话,但他哪里就能割舍丢得下呢?11月15日这天,他也在继续争取着,他给时任常州市委汪泉书记打电话。他这个前任市委书记,凭着这张老脸给现任市委书记说说这件对常州有重要意义的事,想必也没有问题。虞书记在电话里对汪泉书记说到:“我原在扬州当市长时,无锡为了要收一张无锡古人的一幅画,在扬州坐等了20多天,终于买了回去,现在成了无锡的镇馆之宝,无锡人为此引以为傲。钱维城这幅画也是常州人的骄傲,对常州意义太大了。”虞书记说了很多这幅画的情况,汪书记听了也很认真回答说:“你这样说我知道它的价值和意义,我来协调……”
虞书记又说:“乾隆皇帝对这幅画都这么欣赏,这么看得起,我们为什么自己看不起自己?我们没有理由无动于衷。”
汪书记连连称是,虞书记又说:“我们不是为自己,是为后人,造福不是为一个人造福,是为后人为整个社会造福……”
汪书记再次表示:“这事让我来落实。”虞书记还不放心,又说:“你到常州时间也不长,说不定又要调走,你要抓住这个机会,为常州人办一件好事,常州人会永远感激你的,这机会错过将留下极大的遗憾!”
两任市委书记的电话,先后讲了一个多小时,可见虞书记对常州能买回这幅画的迫切心情。
汪书记马上去把分管副市长叫来。副市长又把以前的话说了一遍,总的意思就是没有钱,汪书记一时也不知怎么处理。
11月16日、17日,汪书记到天宁区搞调研,讲到了原老书记虞书记对这幅画的重视,讲到了这幅画对常州的重要性,讲了很多很多。天宁区委宋书记说:“汪书记,你讲了这么多话,倒底是什么意思?”汪书记回答:“我的意见就是要去把它买回来,回归常州,放到市博物馆里。”宋书记很干脆地说:“汪书记,你有这个要求,我去买回来就是了,你就不要操心了!”汪书记却提醒说:“11月19日就开拍,只剩两天时间啊!”
这时,北京嘉德拍卖公司的人连续打电话来询问:“你们常州倒底怎么啦?是否来参加竞拍?”常州这边无言以对,只说还在争取中。
再说天宁区委宋书记答应市委汪书记去把这幅画拍回来,立即就打电话给九洲集团董事长刘灿放,刘灿放是天宁区商会会长。宋书记讲了这幅画的情况,要刘灿放发动天宁商会成员大家共同出资,去拍回这幅画。
这时刘灿放正在外地出差,接到宋书记电话感到很突然,一时还摸不着头脑,多少年来阅历无数,生意谈了无数,还从来没有碰到这样的事,电话里也说不清,只得勉强回答:
“好啊!让我回常州后再商量。”
谁知宋书记说:“这事不能等,拍卖会后天就要开拍,必须马上决定下来,没有时间等了。”
刘灿放一听,只得说:“既然这幅画是常州的宝贝,那就先去把它拍回来,至于钱总好想办法的!”
宋书记对刘灿放说:“你答应了,我可要开出全权委托书派人去拍的啊!”
宋书记担心刘灿放出差在外,在电话里只是敷衍,所以特别强调其中的利害关系。
刘灿放心想: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啊?我对画一窍不通,我又不搞收藏,也没有这个心思去搞收藏,我的精力主要是考虑如何把企业做好,家中、办公室偶然挂几幅字画,也是出于布置装饰,并没有故弄风雅的意思,现在平白无故地去拍买一幅画回来干什么?
宋书记说:“刘董,我不是让你个人来买这幅画,我是请你在商会里号召大家一起共同出把力,凑齐这笔钱!”
刘灿放这才想起这幅画要多少钱,于是就问:“这幅画估计要多少钱啊?”
宋书记说:“钱维城的画很值钱,据说有一幅名叫《雁荡图》的画,拍卖出1.3亿元,还有一幅拍到1.18亿元,估计这幅也不会低,估计要六七千万吧,当然现在还不知道……”
宋书记有点着急了,又在电话里给刘灿放说这幅画。
宋书记说:“这幅画对常州来讲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一幅常州文化名人钱维城创作的描绘常州舣舟亭的名画,还有东坡与常州的故事,有乾隆皇帝下江南和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有常州状元与皇帝君臣之间的情谊,是留存常州历史文化记忆,传承常州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这幅画对常州人来讲,意义太重要了!”
刘灿放听完宋书记的介绍后,感觉到这幅画一定对常州有特殊的意义,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关心它,热爱它。于是他在电话里对宋书记说:
“既然文化界,市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区领导上上下下这么重视,我肯定配合,你派人去拍就是了,有这么许多人都往一处想,就有希望!”
刘灿放提高声音对宋书记说:“好的,虽然我还没有看到这幅画长得什么样子,既然大家都想把它回到家乡,大家的心愿是一致的,当然也是我的心愿,先把它拍回来,钱的问题总好想办法的!”
宋书记在电话这头既高兴,又不放心,认真说“刘董,你答应了,我可就开委托书出去,由市文广新局委托人全权去拍卖会举牌啦!”
11月19日下午,离夜拍6:30分开拍还剩下不到二三个小时,市文广新局终于以常州博物馆的名义,开出委托书发往北京,取得了线上拍卖的资格。
这时,周晓东、陆仁兴还有其他所有热心于这幅画的人不管是政府的,还是民间的得知天宁区已落实企业家九洲集团董事长刘灿放去参加拍卖后,一个个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拍卖有望了。大家急切地在等待最后的结果,到晚上9点多钟,传来消息,《东坡舣舟亭图卷》最终以7475万元成交,终于花落常州,这幅在外漂流了262年,承载着常州几代人梦想的一幅画,终于回归家乡,留存在作者故里传世,圆了常州人多年未竟的心愿。
拍卖会结束后,宋书记和刘灿放召集天宁商会二十八个副会长单位一起开会,商议共同来凑这笔钱。有国企的、有民企的,大家一听都面有难色,有的难免要提出质疑:
“一幅什么画啊!要7475万元?金子做的,也不要这么贵!”
有的嗤之以鼻:“一幅画能当饭吃吗?”
“你们谁要买谁去买,我可没钱!”
“我们企业有几十个股东,有钱也要股东通过才好出呢。”
两个国有企业的老总表态说:“只要哪个人说出这笔钱可以从财务哪个项目中开支,那么,这笔钱全部由我们出都没有问题。”
国有企业的开支有各种规定,而且严格,要开支这笔钱确实有困难,两位老总的话也是实话。
这就急坏了具体经办的人,要知道,拍卖品成交后就要付款的,延期不付就是违约。这关系到信誉问题,而且关系到常州市政府的信誉问题。
二十八个副会长单位,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难处,各有各的难处。也有企业的老板表示愿意出一份力。
作为天宁商会的会长单位九洲集团董事长刘灿放自然早有准备要起带头作用的,但见此情景,他也不能马上做出出资多少的决定来。看看会议一时没有进展,就只能把会议暂定了再说。过后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在这里忙了半天,还没有看到这幅画呢,走!我们到北京去看看实物!”
刘灿放和市文广新局以及天宁区的几个人一起到了北京,看到了这幅《东坡舣舟亭图卷》原件真本。
刘灿放对大家说:“既然这样,拍都已经拍了,怎么能反悔呢?这关系到常州市政府,常州人的信誉。既然这幅画回归常州是大家一致共同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第一步是先把它拿回去,回归家乡。这笔钱就我一个人来出吧!”
刘灿放这么一句平静的话,既朴素,又真实,每个听到的人,都知道它的分量。刘灿放立即安排把这7475万元的全部金额付给了拍卖公司。
尾 声
2020年4月28日,这一年正好是钱维城诞生三百周年。
在常州博物馆,钱维城《东坡舣舟亭图卷》归乡特展正式开幕,这是漂泊在外260余年的名画回乡第一次展出,吸引了常州人外地人无数人的目光。刘灿放本不准备来参加开幕式,他不想凑热闹。他是有名的“田螺姑娘”,露脸的事,他一般不愿意参加。那年中华慈善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奖,一定要他去领奖,他横竖不肯去,最后叫别人去代领了。市里、省里有什么发奖大会,他躲得远远的,都叫别人去代领。他经常说:“好事难做,好事做不完,好事做好了才算好事,做好事难道还要去争第一名第二名吗?我从来不喜欢沽名钓誉。”
在许多人的劝说下,他改变了主意,这次把名画拍回来后,各种各样的议论都有。刘灿放感到有必要借展览会开幕式,向人们说清楚他的真实想法,消除人们对他产生的各种误解。
刘灿放在开幕式上向各位来宾致辞: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城市强,文化的自信能激发人们创新创造的热情和活力。”
“常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今天展出的《东坡舣舟亭图卷》就是常州历史上状元钱维城画的今天还存在的舣舟亭图景……本人认为,本次展览活动的意义是:历史上常州的状元画了常州家乡的舣舟亭,得到了乾隆皇帝两次御题,彰显了画家本人的艺术功力;常州的状元,画家乡常州的事,所以是地道的常州文物。今天终于又回归了常州,值得常州人庆祝。”
“铭记历史,传承文化,热爱家乡常州,是我们常州人具有的朴素情怀。本人不懂书画艺术,不具备收藏文物的条件和爱好,本次参与钱维城图卷回归常州的活动,纯粹是崇尚常州的文化,也因受到一些领导的启迪,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常州五大明星城市的号召而为,此举不足道,不必作过分解读,只要回归常州就好!感谢所有关心此画回归常州的领导和各界人士!”
后 记
2024年秋天,九洲集团建造的康养文旅小镇舜山小镇早已建成迎客。舜山小镇是舜帝和常州人文始祖季子躬耕的地方。为了打造“二圣”文化。《东坡舣舟亭图卷》收藏进了季子书院,大大提高了舜山小镇的文化品位。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四面八方的来客络绎不绝。一天,笔者正在通往郑陆镇的路边小憩,只见一位长者和一位年轻人前来问路:
“请问到舜山小镇怎么走?”笔者对舜山小镇是熟门熟路了,当即指路:“沿着这条朝阳路,一直走到牟家村东门大牌楼,右拐就看到一座白色的舜河大桥,过桥便是舜山小镇了。”笔者不禁好奇地问:“你们是从哪里来?”那两位异口同声回答:“我们是从苏州来,听说舜山小镇藏有一幅状元画的画,上面还有乾隆皇帝题的二首诗,我们想去看看真迹,饱饱眼福……。”的确,这无关乎文化水平的高低,也无关乎懂不懂画,许多人都是关心这幅画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