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岭排查安全隐患
观察边坡变化
检查危石
清理杂草
巡查隧道
翠绿的山脉间,蜿蜒的泸溪河在圳上村旁拐了个弯,沿着鹰厦铁路向北流去。虽然是夏天,但位于鹰厦铁路K33处的杨树排隧道口,石壁上的青苔仍然触感湿润。前几日这里刚下过雨,隧道顶部又长了些藤蔓杂草,一个显眼的铁路路徽下标记着数字1955,这是鹰厦铁路开工的年份,也是杨树排隧道建成的时间。
鹰潭工务段上清路桥养修工区工长罗星和工友们在杨树排隧道里走走停停,手中的检查锤不时敲击着隧道的石壁,检查隧道是否存在掉块、渗水等安全隐患。借着他们头灯的光,可以看到隧道墙壁上用来标记长度的圆形水泥牌。
水泥牌一米一块,拳头大小。“157、158,这是最后一块,1955年铁道兵修建的杨树排隧道全长只有158米。”罗星细细摩挲着最后一块水泥牌,向记者介绍,“我们这个‘杨树排’不是指树,也不是个地名,而是人名。现在看这隧道并不长,但当年为了打通它,前辈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杨树排隧道位于江西省贵溪市耳口乡圳上村,是鹰厦铁路从鹰潭引出后的第三个隧道。1955年,原铁道工程兵某师以排为单位,用血肉之躯夜以继日开山凿石,可隧道快要打通时,灾难毫无征兆地降临。隧道轰然塌方,排长杨树和全排战士以身殉职,年轻的英雄们永远留在二十几岁。为纪念排长杨树和他的战友,这条隧道被命名为“杨树排隧道”,是鹰厦铁路上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隧道。
鹰厦铁路是典型的山区铁路,杨树排隧道所处的位置由几个半径不足400米的曲线连接形成的“S”弯,站在这头望不见隧道那头。“山区铁路弯道多,瞭望距离不够,所以当年前辈们建设杨树排隧道的时候设置了很多避车洞,便于铁路职工瞭望和避车。”罗星说。
工长罗星今年28岁,在66岁的杨树排隧道面前算个年轻“后生”,但他对这座隧道的砖石缝隙、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罗星所在的路桥工区负责管内4座桥梁、3座隧道、65座涵渠以及路基、山体护坡等铁路设备的日常检查和保养,还要对铁路两旁的山体进行维护,清除危石危树,防止异物侵限或雨水於堵,影响列车正常通行。
杨树排隧道旁边的山高且陡,水流急,容易形成山体滑坡,原先被铁路部门列为一级防洪点,需要24小时派人看守。罗星他们沿着极窄的防洪检查道,排着队,拾阶而上,“我们每两天就要对山上的情况进行一次全覆盖的巡查。”罗星时不时用柴刀清除检查道两旁的杂草,用手拣出天沟中的枯枝和落叶,“天沟是很好的防洪堤坝,山上的泥沙和松散的碎石被雨水冲下来,就会被山腰的天沟拦截引流,不至于一下子滚到线路上去,危及行车安全。”
当年杨树排的烈士就埋葬在这座铁道边的青山上。攀至半山腰,罗星和工友们不自觉放轻了脚步,动作熟练地开始清理这里的杂草。“我们作为90后,离那段历史有点远,但是在杨树排,英雄们离我们又很近,他们的事迹还是让我们很震撼很有感触。”罗星声音低沉,脚步坚定,继续向山上攀去。
再向上数十米,一个危石群赫然出现在眼前。罗星他们仔细检查这些石头的状态,每块危石上的油漆编号还很新。“我们已经对这些危石进行了加固,我们给工区管内的425块大小危石都编制了“身份证”,每次巡山都要来检查它们的状态,一旦有变化、有隐患就要及时处理,确保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