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红色荆楚》2011年3月 第1期
时值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之际,全国各地的纪念活动纷至沓来,人们借此以表达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崇敬与怀念之情。“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是先辈们口中常常挂记的一句话。

湖北省红色文化研究会促进会(筹)主办此次系列红色文化活动之时,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始终作为活动的重要部分,带领革命家后代们“追寻红色记忆”,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
12月28日下午2:30分,革命家后代寻访团终于来到了除中南海之外毛泽东同志居住时间最多的地方。那就是位于武昌东湖之滨的毛泽东故居梅岭一号。

我们的车队沿着曲径的小道缓缓前行,周围高树如云,静谧安宁。未待革命家后代站稳脚跟,该馆郑馆长即已上前亲自迎接,表示热烈的欢迎。
望着毛泽东故居梅岭一号,后代们的心开始飞扬,变得激动。在两棵参天大树的庇佑下,留下了他们那份激动之情。

首先勾起革命家后代兴趣的是展示在“毛泽东同志轿车陈列室”内的“吉斯110”,据说此轿车是斯大林赠送的,堪称该馆的“镇馆之宝”。毛泽东就是乘此辆车从武汉到大冶铁山视察。

在郑馆长亲自的解说当中,革命家后代追寻到伟人领袖毛主席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其中有让人捧腹大笑的趣事,但更多的是主席那些感人肺腑的以天下百姓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以及他那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走近第一个展厅,郑馆长指着“毛主席下榻东湖宾馆活动内容一览表”大致向革命家后代讲述了主席曾经在此留下的回忆。由于时间的紧迫性,郑馆长带领大家直接上展厅的二楼,根据展厅中保存的遗物讲述主席那些不为人知的史事。

在二楼展厅,郑馆长依次向大家讲述了:“三包空火柴盒的故事”“一条毛巾引起的回忆”“一部电话机隐含的曲折情节”“一双拖鞋经历的反复修补”“一个烟灰缸如何惹的主席不愉快”等往事。

郑馆长的讲述颇具感染力,其中的故事情节也详细生动,当他用湖南口音学着主席说“小同志呀,是不是我吓着你啦?”,引逗在场所有人发出了咯咯的笑声。
当郑馆长讲到那双拖鞋的故事时,他哽咽了,三次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他提到:这双拖鞋曾经三次换底,在主席散步的时候还是脱了底,他要我们拿出去修补,但是服务员找了三个鞋匠都说这双鞋补不了,还被修鞋的鞋匠诋毁一番。服务员劝说主席买双新的,可是无论如何就是不肯,没有办法,服务员只能含着眼泪用一块擦车的皮革帮他重新缝了鞋面。在韶山故里,主席将这双潮湿的拖鞋放在阳台上晒,可是被工作人员误当作垃圾扔了,主席回来找不着拖鞋却看到了一双新拖鞋,他始终不肯换上,服务人员只能从垃圾中翻出来,他才安心的换上。

听到这里,后代们的眼圈湿润了,不时的擦拭眼角的泪水。

郑馆长还向大家讲述:毛泽东生前曾44次下榻东湖宾馆,最后一次是1974年7月至10月,整整待了108天。时任省委书记送来一只景泰蓝制烟灰缸,在当天的会见中,领袖不高兴了。
“我们都是农民,你不觉得这个烟灰缸太豪华了吗?”后来,服务员拿来一个普通烟灰缸,主席才点了一支烟。从此,这个“豪华烟灰缸”就被称为要让他“受教育一辈子的烟灰缸”。
“领袖在东湖宾馆的点点滴滴,我就是几天几夜也无法讲完”,郑馆长边走边向大家介绍。寻访团成员在楼道里一直向前走,还陆续参观了主席的办公室、卧室,还有小型的会议室等,在这里,毛主席召开过一些十分重要的会议,接待了许多国际友人。

这次梅岭一号之行让革命家后代们深受感动和教育,在即将离开“梅岭一号”毛泽东故居时,仍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大家在离开之际,挥笔留下神圣的一笔,写下了自己对主席的爱戴与敬仰,留下了永久的回忆与纪念。
郑馆长还有很多主席的故事想讲给大家听,后代们也很想继续追寻主席在此留下的记忆,但皆因时间有限,而不能全部听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