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播报
董老与颜邹家的革命亲缘(组图)
2025-03-31 11:09:11
作者:红安县党史办 郭红芝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革命烈士邹开朗,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福德桥颜邹家(村庄名,编者注)人,1870 年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家庭。其妻董贤玉是董必武的堂姐。正由于这一层关系,董必武曾三次到过颜邹家,并在那里开展过一些革命活动。笔者曾数次前往颜邹家,与邹开朗先生的嗣子邹基越进行过多次的交谈,力求真实地记录董必武同志三次前往颜邹家的情景。

    颜邹家早在百多年前就被一个有名的地理先生测定为“燕窝地”,因此,当地稍有家产的邹氏便陆续地搬到这里。从而成为当地有名的“富人村”。红安历史记载,在上世纪初,颜邹家富人占有的土地面积居七里坪全镇的三分之一。据说,颜邹家的富户商贾在极盛时期,曾将生意做到了浙江、江西、山东一带。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幻,颜邹家已彻底失去了它原有的风光,可百年皂角树、清澈见底的古井和道光二年的磨盘依旧静静地守候在村子的大门口,它见证了过去的辉煌,诉说着岁月的无常。

    董必武的堂姐董贤玉是 1902 年嫁到颜邹家来的,由于嫁过来后,只生了个女孩,所以,又在本房的侄儿中立了嗣子,名叫邹基越。邹基越老人今年已经 83 岁。退休后就住在颜邹家。他向笔者谈起了董老三到颜邹家的情况。

    一到颜邹家

    妈妈(董贤玉)说必武第一次来颜邹家是她刚过门的第三天,那时他只有十五六岁。按当地风俗,出嫁的姑娘第三天要回门,也就是第一次回娘家。“回门”是有讲究的,必须是娘家的哥哥或弟弟来到婆家接。还要备上梳妆用品,作为送给姐姐或妹妹的礼物。红安至今仍保留着这一老规矩,叫“送梳头油”。

    风寒料峭的腊月刚刚下了一场大雪,从县城到七里坪后,去颜邹家的那段路很难行走。谁去接姑娘回门呢?这让董必武家的长辈们犯了愁,因为刚下的那场雪封锁了山路。这时董必武主动提出:“让我去吧!”父母望着他一脸的坚决,便答应了。之后请了一个熟悉去颜邹家路段的挑夫跟他一起去。

    玉姐是董必武的堂姐,她大董必武 1 岁,因为董必武家当年是一个父辈没有分家的大家庭,他们是在一口锅里吃饭长大直至出嫁的。从小姐弟情谊深厚。他很小的时候就听说姐姐订了一门亲,是七里福德颜邹家的。未见过面的姐夫叫邹开朗,家底殷实,当时算得上门当户对。因为董必武家是城里有名的书香之家,而邹开朗家比董必武家富裕。邹开朗的爷爷曾在江浙一带做生意,外公任山东日照县的知县。爷爷吩咐邹开朗的父亲带着家眷守好颜邹家 300 多石田陌。但后来他的父亲染上赌博恶习,家道开始败落,等董必武的姐姐嫁过来时,家产主要只剩些房子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董必武头戴瓜皮帽,身穿黑蓝长袍,与挑夫一起挑上家里准备好的接礼(梳妆用品与用来散发给乡邻的油条、芝麻饼之类的茶点)上路了。阳光为这好日子增添了喜气。

    他们一到门口,邹开朗的父母便高兴地迎了出来。玉姐见了弟弟,露出一脸的笑容。玉姐毕竟是大家闺秀,温柔而内敛,在人多的场合,只是轻声地与弟弟寒暄了一句,欣喜地递茶倒水照应乡邻。必武左右(好半天时间的意思,编者注)看没见姐夫。姐姐知道弟弟的心思,马上意会地说:“他等会儿就回来了。”

    其实当时姐夫是挑粪桶去菜园了。曾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婆婆很明事理,为了不让儿子挑着空马桶进屋被儿媳娘家人瞧见不雅,在董必武刚进门时她就叫隔壁的一男孩拿一套新衣服后叮嘱道:“叫你开朗哥换上衣服后将空马桶放在菜园里,立刻回家。”

    董必武的到来,对于颜邹家的人来说是面上的人来了,面上的人是指城里见过世面的人。很快我们家就被大人小孩围了个满堂。你舅舅那时就有名气,十几岁学得一肚子学问,还跟着大人一起教私塾,来拜望他的人很多。

    董必武这次来,不仅仅是为接姐姐回门,他还想要看看颜邹家这村庄是如何富有。他没融入那热闹的气氛中,一人到塆子里外转悠。他数了一下这二十几户人家,就有十三家的大门口上大红灯笼高高挂,美味佳肴满塆香。他思考着,来颜邹家时一路上是茅草土坯搭建的破落村庄,与这经过人工拓成的天然石块,分层垒建的高门大户相比真是相形见绌。这巨大的反差深深地触动了董必武少年的心灵。有道是:“有志者不在年高”,他满怀心思地跟姐夫说:“我以后还要来的。”

    二到颜邹家

    1912 年 4 月,辛亥革命失败后,董必武也在袁世凯、黎元洪的排挤范围之内。1913 年 2 月,根据一项委令调离武汉,派任宜昌盐局协理(副局长)。黎元洪的势力伸到宜昌后,董必武又遭排挤。3 月他从同乡张国恩处接到了母亲病重的信,遂请假回家探望。时值宋教仁被袁世凯派密探所杀。董必武愤于袁世凯的阴谋活动,便辞去宜昌公职。1913 年 5月,董必武回到了家乡黄安县城(即现红安县,编者注)。

    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大好河山的满目疮痍与袁世凯窃国后的民不聊生,高官厚禄不是董必武的人生追求,这时的他正在运筹帷幄,他利用在家教书的空闲时间走亲访友,从周边的乡村了解贫苦大众的疾苦生活,从亲戚朋友着手,唤醒他们觉悟起来革命。

    次年正月初三,他决定到颜邹家玉姐那里去走动走动,又正好是年边,董家恰好要派人到颜邹家去拜年。冬日的阳光让董必武久久难以排谴的忧郁心情得到了一点释放。

    红安这个地方拜年是很有讲究的,跟出嫁姑娘的公婆拜年必须是娘家的哥哥或弟弟,而且固定是在大年初三去拜年的。董必武家过去是一个大家族,是不分亲姊妹或堂姊妹的,“朴诚勇毅”是他家的为人宗旨。这年董必武主动提出到颜邹家去跟玉姐的公婆拜年。因那时董必武刚从外地归来,北洋军阀时期,县城区、乡都布有岗哨,加之董必武已是黎元洪的眼中钉,父母不敢让他去。他为了避开岗哨,抄近路走小道从七里坪贡家河过石头滩的桥,沿途问路,穿过人烟稀少的灌木丛林,积雪在太阳光照下融化,那些遭遇隆冬冰霜的古树枝蔓滴落着融雪。董必武感到这是广大的穷苦百姓在无声地向他倾诉,他旷达的心开始飘飞在大别山的高空——拯救百姓,心怀天下。一路的思绪,也为董必武近段郁闷的心情凭添了几分愉悦。不知不觉中在晌午时分顺利到达了颜邹家。

    实诚的邹开朗进门见到董必武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他不敢喊他的名字,他知道这中间的份量, 只是上前拉着他的手说:“好多年没见你啊!”董必武礼貌地站起身来说:“是啊!今天是来跟你妈妈拜年的。”“呵呵!”邹开朗高兴得只顾笑。这时董必武朝四周一看,开朗马上懂了,董必武有话要跟他单独谈。他指着上面那个厢房客气地对董必武说:“请到上面厢房坐”。随后,姐姐将火盆搬到了厢房,接着拿来两张矮一点的雕花椅。董必武对邹开朗说:“现在老百姓越来越难,过不下去了。你要多多接触群众,了解大家想法,建立农协组织为群众争取权利”。邹开朗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严肃的话题,他立即答道:“嗯!行的。”这时姐姐喊弟弟吃饭,这短暂而默契的交谈就结束了。

    三到颜邹家

    董必武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颜邹家,在 1923 年 3月间。他尽管很忙,但认为这块地方他非亲自去趟不可。这里地处黄安县西北部,虽是山高林密,但村子较多,农民饱受这一带豪绅地主的欺诈和压迫。他想再次找到姐夫邹开朗。据说姐夫家现在彻底破落了,穷得只剩下一点房子。

    是日天蒙蒙亮,他仍是上次的一种装扮,旧黑蓝长袍,戴一顶草帽。谨慎起见,他用一根扁担拗一个茶叶桶,手提一盘称。这次是由华河抄近路到颜邹家的。

    他的突然到来,让姐姐和姐夫感到很惊诧。由于颜邹家及附近的土豪劣绅都知道董必武在武汉发展党的组织,这些学生已经回乡宣传发动农民准备起来搞武装暴动。董必武一进门,他们很快将他带到上厢房里。姐姐跟他说:“贤珏(董必武胞弟)弟临走时将秦氏祠的桌椅与皮箱都留在我家了。”接着又问:“贤珏弟怎么样?”董必武说:“你放心,他现在在县城教书。”“哦!那就好!”姐姐一阵寒暄后很快关上房门进厨房做饭。

    邹开朗知道董必武有话要说,他挪近椅子问:“你来一定有大事。”董必武答:“是的,福德桥这一带的情况你熟悉吗?”邹开朗答:“当然熟悉。这年头越来越难过了,油课、柴课,地主出租二升坡田,一年要交纳七到八成,外加十二到十三担柴,种一分地要交油三到四斤。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一个学生一年要交十斤水油、两斤猪油、两斤盐、七八串钱、二三十斤米,逢年过节还要办酒请先生。农民孩子九成以上不识字。农民一去当了长工,就等于出卖给地主了,他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一年只有三十到四十串钱的工资和一套热(单)衣及手巾、扇子、草帽各一件,有时就连这点少得可怜的工资也被地主克扣精光。如我村老邹为地主家做一年豆腐,最后结帐时却把老邹的工资全部扣光,理由是老邹有时把豆腐做坏了,结果老邹分文没得,空手回家哭了三天……”董必武越听越气愤,站了起来,踱了几步后又坐下来。开朗将这几年在务农其间所探听到的消息全部告诉了他。

    吃饭间,姐夫诉说由于父亲吸大烟、赌博,家底田宅全卖掉了,现在家里穷得叮铛响。董必武听后便劝说道:“过去你家是大户人家,你伯父去世后家中败落,你也不要失望,有人就有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番话说得邹开朗直点头。

    临走时,董必武对邹开朗布置了重要任务,要姐夫邹开朗暗地在穷苦的农民中宣传共产党是救穷人的,要让农民的思想觉悟起来,积极组织农民起来与豪绅、土劣斗。董必武还提到了从武汉回到七里坪的党员邹香山,叫邹开朗多去接触他,还要多接触有进步思想的农民,为配合、发展壮大农民武装打下基础。

    董必武走后不久,邹开朗暗地里利用务农时间接触穷苦农民,跟他们宣传只有起来革命穷人才有田地,才能过上好日子。他首先暗地里发展本塆与自已年纪差不多大的邹开棣、程兴吾、邹敬业、邹逸民等青年农民,进七里坪与那里的党、团组织取得联系,秘密地加入农协,后来他们都相继加入了党、团组织。1924 年,在邹香山的领导下成立了农民自卫队,共三十余人。带动了整个福德桥乡的农民组织,成为后来黄麻起义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邹开朗也在持续的革命活动锻炼中成长,1930 年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时任列宁市经济公社主任。

    1934 年 11 月七里坪战斗中,福德桥这一带的农民自卫军勇猛地投入,以掩护主力红军转移。就在这次,邹开朗同志光荣牺牲,解放后被追认为烈士。

    (——本文经董必武姐姐董贤玉的外孙女孟桂菊订正并配图后刊出,以纪念董老逝世 50 周年。编者注)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湖北郧阳南化塘——解放战争第一枪打响的地方(组图)
·下一篇:记刘伯承将军——革命岁月的见证(组图)
无相关新闻
两湖(湖北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两湖(湖北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两湖(湖北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两湖(湖北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