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事业发展,要依靠那些能够认识到人民的利益,并甘于为之奋斗牺牲的有坚定信念的人。改革开放30多年,临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沂蒙精神在改革开放新阶段结出的新硕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就是要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 从红色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肩负起新的使命,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就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丰富沂蒙精神, 发展沂蒙红色文化,为加快临沂经济文化强市建设增添强大动力,用信念的力量不断开创临沂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三、全面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和八路军文化
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临沂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依靠沂蒙精神,依靠红色沂蒙文化的内在驱动力量,临沂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赢得了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临沂人民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不断传承红色沂蒙文化和八路军文化,临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继在全国率先整体脱贫后,2004年,临沂又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了GDP过千亿、人均过万元的目标。前不久,《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294个城市进行了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临沂市民幸福感全国第二。临沂已成功创建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国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还被授予了中国书法名城、中国地热城、中国市场名城等称号。
临沂是影响深远的红色精神的故乡。红色是闪耀着革命光芒的主色调,她承载的是一种文化和内涵,更是一种精神和境界。沂蒙山人“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的精神,让“沂蒙红”更加光彩夺目。他们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在沂蒙为主要历史背景,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八路军文化和弘扬沂蒙精神的文艺作品。
南有《茉莉花》,北有《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沂蒙山小调》,让临沂乘着歌声的翅膀美名远扬,永远定格在了光荣的史册上;上世纪60年代流传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沂蒙民歌,又让临沂唱“响”了全中国,并且随“嫦娥一号”飘向远方。
1964年,著名作家刘知侠创作的小说《红嫂》改编为现代革命京剧《红嫂》,8月12日,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观看京剧《红嫂》后,亲切接见了演员张春秋等剧组人员。毛泽东说,《红嫂》这出戏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戏,演的很好,要拍成电影,教育更多的人,做共和国的新“沂蒙红嫂”。后来,这部戏又被搬上银幕,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
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坚持商文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打造了以电影《沂蒙六姐妹》、电视剧《沂蒙》、实景演出《蒙山沂水》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文艺精品,规划建设了“一个中心、八个组团”的红色文化产业聚集区。临沂先后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8大红色旅游重点城市。“沂蒙山”、“六姐妹”、“红嫂”、“厉家寨”、“九间棚”等一批凝聚红色文化内涵、见证革命建设实践的形象标识,今天已经发展成为红色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其中电视剧《沂蒙》一举夺得“飞天奖”等多项大奖;大型实景演出《蒙山沂水》交汇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充分展示浓厚的红色传统文化,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成了一个留住游人、天天上演的好项目。以《蒙山沂水》为代表,一系列的红色文化产品,都让临沂赚足了人气。
艺术家们说,他们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些精彩的红色文化作品,是因为深厚的沂蒙精神感动了他们,红色沂蒙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创作灵感;而更多的年轻人看了《沂蒙六姐妹》等红色作品后说:“穿越时空的阻隔,我们找到的是一种一以贯之、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敢为人先。当前,在临沂,继探索出了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综合执法管理模式后,“到2020年建设成为鲁南苏北区域性文化中心”——临沂文化强市“路线图”已经出炉。那时的革命老区,将焕发出更加炫目的文化光彩。
正如李长春同志视察临沂时指出的那样,诞生于战争年代的沂蒙精神,它不仅仅是沂蒙山区的精神,而已经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成为了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今天的临沂,正借助于优秀的红色文化经典作品传承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
一个伟大的地方需要伟大的精神。根植于红色沃土的沂蒙精神,与时俱进,以自己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必然催生出更加青春、活力和现代的大临沂、新临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