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旗奋进(版画)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全民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对打破帝国主义的奴役与压迫,推动全世界一切殖民地和附属国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具有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八年抗战,千百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用热血谱写了与国土共存亡的爱国主义诗篇。闽西的优秀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以“不灭豺狼誓不休”的大无畏英雄气慨,毅然投身奋战于抗日战场,前仆后继,与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抗战爆发后,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数千名闽西子弟被编入了八路军,他们在华北战场上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功勋;留在闽西、赣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中的2000多名闽西儿女,编入了新四军,他们驰骋于大江南北与敌顽展开了艰苦的斗争;在中共闽西地方组织的领导下,闽西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并组织生产、支援前线;以胡文虎为代表的闽西侨胞,怀着赤诚的爱国之心捐钱出力,共赴国难。抗日战争中,闽西儿女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闽西是八路军、新四军的重要来源地
一、 八路军中的闽西儿女 芦沟桥的炮声,震撼了中华大地,抗日怒潮席卷全国。“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7月9日,红军将领联名致电国民党政府,请缨杀敌。7月15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中央递交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派出由周恩来等组成的代表团到庐山同蒋介石进行谈判。由于日本的步步紧逼,在共产党的敦促和全国人民的压力下,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8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由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为主编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全师1.5万人;第一二O师由红二方面军为主编成,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弟,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全师1.4万人;第一一九师由红四方面军为主编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全师1.3万人。 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动员、团结各界爱国人士参加抗日斗争,中共中央先后在南京、武汉、西安、重庆、兰州等地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 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幸存的2000多名闽西优秀儿女,在抗战初期分布在中央各机关单位和各部队。在中央机关的有傅连暲、王平水、李质忠、邓六金、黄立功、邱复天、范希贤、简化生等人;在抗日军政大学的有刘亚楼、袁子钦、刘忠、卢克、李平、张力雄、张水发、邓启修、赖光勋、雷钦、刘始明、赖大超等人;在八路军总部的有罗舜初、黄鹄显、王全珍、林伟、钟有煌、刘屏山、阙龙胜等人;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的有杨成武、罗元发、陈明、叶青山、陈海涵、孔瑞云、兰庭辉、刘彬、杨尚儒、吴岱、邱国光、邱子明、陈忠海、林接标、范阳春、郭成柱、郭廷万、黄炜华、江一真、涂则生、熊奎、兰文兆、廖步云、黄乎、刘云彪、黄思海、沈仲文、胡成放、廖亨禄、赖富、刘卫民、刘汉、邱仁华、林金亮、黄德标、雷浩北等人;编入一二O师的有苏启胜、罗洪标、林金华、林茂等人;编入一二九师的有张南山、赖际发、卢仁灿、张宜步、钟池、王贵德、黄定基等人;在陕甘宁边区保安部队和留守兵团的有陈仁麒、刘昌、刘禄长、何廷一、林忠照、阙森华等人;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有黄庆熙、曹菊如、梁明德、张慕尧等人;在八路军办事处的有童小鹏、张元培、赖祖烈、吴振英、曹根元等人、在延安和平医院的有涂通今等人;在鲁迅文艺学院的有胡一川等人;在延安报社的有曾艾获等人、在新华广播电台的有阙明等人;在延安保育院的有雷浩北等人。另外还有李欣等人被秘密派往国民党部队从事旧军队的改造工作;胡子昆被派往新疆盛世才部学习航空技术等。 一一五师的闽西子弟和全师指战员,在林彪、聂荣臻的率领下,于1937年8月下旬分批从陕西三原县出发,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前线抗日。9月25日,首战平型关,歼敌千余人。随后,根据中央指示,分两部深入敌后。一部南下正太铁路的阳泉至寿阳段两侧,打击日军,援助国民党军队作战,随后由罗荣桓等率领转战晋西南,开辟了吕梁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又奉命挺进山东,和山东纵队相互配合,依靠群众粉碎了日伪多次扫荡,创建了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一部留守五台山,开展游击战争,他们在聂荣臻的率领下,纵横于晋察冀边区,粉碎了数十万日伪军的围攻、扫荡,创建了面积20万平方公里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一二O师的闽西子弟和全师指战员,由贺龙、关向应率领,于1937年9月从陕西富平县出发,东渡黄河,向晋西北敌后挺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取得了雁门关、王董堡等战斗的胜利,收复了苛岚等城,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奉命赴恒山山脉,创建恒山抗日根据地;同年5月,挺进大青山,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挥师冀中,粉碎了日伪的多次围攻,巩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1940年返回晋西北,在群众的支持下,取得了反扫荡、反蚕食、反治安强化等斗争的胜利,使山西、绥远连成一片,创建了晋绥抗日根据地。 一一九师的闽西子弟和全体指战员,由刘伯承等率领,于1937年9月30日从陕西富田出发,开赴山西前线。10月19日,夜袭阳明机场,烧毁敌面20余架,而后,又挺进大别山,驰骋于晋、冀、鲁、豫广大边区,连续取得了七亘村、响堂铺等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太行山、冀南等地区的多次大规模扫荡,挫败了日伪军对根据地的“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创建了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二、新四军中的闽西儿女 新四军中的闽西子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绝大部分是由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第二支队而后北上抗日的,一部分是坚持赣南游击战争改编成新四军所部开赴前线的,另一部分是参加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改编成八路军后派往新四军的。 1937年春,坚持领导闽西南游击战争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接到中共中央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批示后,马上发起和平运动,派代表同国民党地文当局进行了多次谈判,并于1937年7月29日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达成了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 根据谈判协议,闽西南红军游击队1200余人分别集中在龙岩白沙和平和县芦溪点编为三个大队,命名为“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1937年10月,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正式成立,下辖四个支队和一个特务营。将闽西、闽粤边、闽赣边红军游击队共2000多人,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张鼎丞任支队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罗忠毅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任军政治部副主任。随后,部队在龙岩白土(今东肖)会合,正式颁布了改编命令,并调整了干部,成立了支队司令部,下辖第三、第四两个团。第三团由原来的闽西红八团、龙岩抗日义勇军独立营和汀瑞游击队共1400多人组成,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参谋长熊梦辉、政治处主任钟国楚;第四团由原来的闽西红九团,上杭、永定游击队,闽南红三团和闽浙边红军游击队共1300多人组成,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参谋长王胜、政治处主任廖海涛。 1938年2月20日,新四军军部命令江南所属各部立即开赴安徽歙县的岩寺集中。2月27日,新四军第二支队、各界代表和当地群众6000余人,在白土镇红场举行北上抗日誓师大会,大会由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王集成主持,张鼎丞司令员、省委代表方方以及各界来宾代表在会上讲了话,会场气氛异常热烈。会上还宣布成立新四军二支队留守处,以谢育才为主任,魏金水为副主任,负责办理一切事宜,并在群众中散发了新四军二支队的《为出发抗敌告别父老书》。 3月1日,第二支队将士2000余人在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率领下,高唱着“我们捍卫祖国,我们齐奔沙场,踏上抗日征途,千年夙愿,如今得偿……”的抗日战歌,在群众的夹道欢送下,在鞭炮声、锣鼓声中,浩浩荡荡从龙岩出发,踏上了抗日征途。他们途经龙岩、上杭、连城、长汀,进入江西,再转浙江北上,一路上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扩大政治影响。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第二支队于4月到达皖南歙县岩寺。不久,留守在闽西的二支队四团六连的130多人也奉命在二支队副官陈茂辉、连长刘永生、指导员熊兆仁的率领下,北上到达皖南章家渡报到,同行的还有回国参加抗战的华侨青年10余人,后来该连编入军部警卫营。
八路军、新四军中闽西儿女在抗战中的贡献
一、 奋战长城内外 血战平型关 八路军一一五师是闽西子弟最集中的一个师,在该师的团、营、连、排各级干部中,有不少闽西人。1937年9月19日,一一五师在林彪、聂荣臻的率领下到达晋东北的大营镇。此时,向山西进犯的日军坂垣师团已到达广灵、灵丘、涞源一线,企图夺取内长城上的平型关要隘,而后向南进攻太原。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的古长城上,自古以来是晋、冀两省的重要关隘。关内外层峦迭嶂,地形十分险要。师部决定利用平型关一带的有利地形,歼灭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之敌。9月23日,独立团团长杨成武根据师部命令,派熊奎率一便衣侦察班携带电台侦察敌情,熊奎率领侦察班化装成逃难群众,机智勇敢地潜入敌占区,很快就了解到了敌情,并于中午发回了报告。师部果断决定设伏以待歼敌:六八五团位于白崖台以西,消灭关沟、老爷庙之敌;六八六团位于右侧,消灭老爷庙至蔡家峪一线之敌;六八七团在蔡家峪至韩家湾一带阻援;六八八团向东长城村集结,作为预备队;杨成武率独立团深入敌后,插到腰站地区,切断敌人从涞源至灵丘和从广灵至灵丘的公路运输线,阻击从涞源、广灵两个方面的日军援兵,保证主攻部队歼灭平型关下面之敌;刘云彪率师直骑兵营插到涞源以南倒马岭地区牵制敌人,使涞源日军不能倾巢出援平型关之敌;师指挥部设于石灰沟。 24日,参战部队进行战前动员和战斗准备;午夜开始向伏击阵地运动,25日拂晓前全部进入预定的伏击阵地。25日8时许,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一一五师抓住战机,勇猛地向敌人发支了突然袭击。 在六八五团阵地上,闽西子弟营教导员刘振球、作战参谋黄炜华、连长陈忠梅、指导员兰庭辉、涂则生等人,率领所部投入战斗。有的用机枪、步枪向鬼子猛烈扫射;有的猛扑山沟与敌人展开肉搏。一时间,战场上刀枪飞舞、杀声震天。搏杀中,刘振球负伤了,但他不顾伤痛,率部歼灭一股敌人后,又迅速占领了北坡高地,与企图抢夺高地的敌人展开了更为激烈的撕杀。 在六八六团阵地上,闽西子弟营长杨尚儒、团组织干事吴岱,在与敌人激战中已成血泥人,但接到团长夺取制高点的命令后,杨尚儒立即率领战士冒着敌人密集的弹雨冲过公路向高地仰攻。战斗中杨尚儒户部负伤,鲜血直流,仍坚持指挥部队参战直到抢回制高点。 在六八六团阵地上,闽西子弟与全团指战员,把日军后续部队分割包围于蔡家峪和西沟村之间。同时,抢占了韩家湾北侧的高地,切断了敌人的退路。 在石灰沟的师指挥所阵地上,师部机要科长刘彬、连指导员范阳春、师直队政治处政训员邱子明等闽西子弟也投入了激烈的战斗。 在腰站的阻援阵地上,团长杨成武、政治部主任罗元发指挥部队与近两个团的增援敌军进行了同样激烈的阻击战,经过一天一夜的血战,独立团胜利地完成了打援的任务,敌人扔下300多具尸体和满地的枪支弹药夺路而逃。在这场恶战中,闽西子弟一连连长张德仁、二连麻排长和一营教导员张文松英勇牺牲。一连和三连减员过半,有的班、排战士全部阵亡。 在涞源以南的倒马关,刘云彪率领骑兵营机动、灵活地打击、牵制了敌人,保障了平型关战斗的胜利。 战斗异常残酷,我军伤亡很大,师军医处处长叶青山,师卫生供给处主任邱国光等闽西子弟,组织战地救护队,冒着枪弹,把数百名伤员一个个地从阵地上抢救下来。 平型关战斗,历时一昼夜,毙敌1000多人,毁敌汽车100多辆、马车200多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战马50多匹和其他大批军用物资。 平型关之战是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个歼灭战的重大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队的士气,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创建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平型关战役后,根据中央“变敌后为前线,发支广大群众,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方针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聂荣臻率一一五师杨成武独立团、刘云彪骑兵营和总部特务团等3000余人,留守五台山,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块根据地在对日作战和民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称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在这个根据地里,军区卫生部长叶青山还亲自领导建立和健全了各级卫生机构;组建了后方医院,任命林金亮为首任院长;开办了医务培训卫生学校,富有教学和管理经验的江一真为首任校长,他们的努力,使晋察冀根据地的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来自汀江河畔的军区通信科长刘彬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团结带领一班人,采取了一系列改变通讯落后面貌的措施,使晋察冀边区内形成了以军区指挥机关为中心的完整的通讯系统,在反扫荡和打击敌人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击毙日军 “名将之花” 1939年冬,敌人调集了2万兵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冬季在扫荡。11月,杨成武、罗元发等率领一分区主力,在雁宿崖全歼日军过村宪吉大队600余人。其上司日军第二混成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得知下属被歼,恼羞成怒,于11月4日亲率1500多人,分乘90多辆卡车,从张家口急驰涞源,沿着过村宪吉走的旧路进行报复。 日军第二混成旅是日军中的精锐,而阿部规秀又是日军中享有盛名的“名将之花”,是擅长运用“新战术”的“俊才”和“山地战专家”。刚刚晋升中将,下属就被歼,使他丢了脸。这次是想报复以挽回面子。杨成武得知敌情后,一面指挥主力在黄土岭设伏,一面派出少部兵力与敌接火,诱敌东进。11月7日,敌人全部钻进了伏击圈,杨成武一声令下,一分区各部立即从东、西、南、北四面合围过来,把敌人团团围住,枪炮声响彻山谷。这次战斗,歼灭日军900多人,并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 阿部规秀是日军侵华战争日本被消灭的一个高级将领,也是中华民族抗战中在战场上消灭职务最高的一个日军指挥官。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和全国各地友军、抗战团体、各界人士,纷纷发来电函,祝贺黄土岭战斗的重大胜利。蒋介石也发来电报,表示嘉评。 百团大战显神威 1940年秋,为了粉碎敌人的“清剿”、“扫荡”和点线分割的“囚笼”政策,破坏敌人进攻西北的计划,打击投降势力,振奋抗日军民的决心和信心,八路军总部决定组织一次交通总破袭战。 8月8日,八路军总部发布《战役行动命令》,20日,各部队在总部的统一指挥下,104个团20万兵力展开了全面总破袭。 在晋察冀军区,杨成武、罗元发、叶青山、刘云彪、陈海涵、赖富、沈仲文等闽西子弟率部与兄弟部队经过3天激战,破坏了正太铁路,攻克了战略要地娘子关、进陉煤矿和许多据点、车站,毙敌1000多人。 在一二九师,赖际发、卢仁灿、张南山、王贵德、黄定基、张宜步等闽西子弟率部和兄弟部队一起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组成左、右翼破击队,向正太铁路西段日军展开进攻。 在一二O师,赖金华、罗洪标等指战员,在贺龙、关向应的率领下,对同蒲路北段和晋西北的日军据点展开攻击,攻克了康家会等据点,阻击了增援正太路的敌人,保证了正太路破袭战的胜利。 陈明血洒沂蒙山 陈明,龙岩人。土地革命时期,历任福建临时省委书记、红军总政治部科长、独立师政委等职。抗战时期担任了不少职务,后在山东主持战工会工作,是山东敌后抗日民主政权主要创建人之一。1941年冬,他率领分局、战工会和师直机关与扫荡之敌进行了英勇、顽强而艰苦的斗争。11月29日,陈明接到命令率领部队向大青山转移,不料陷入敌人的包围圈,为掩护战友突围,双腿被击伤,不能行走,但他仍然坚持打击敌人,敌人包围上来,他毫无惧色,用剩下的4颗子弹击毙了三个敌人后,将最后一颗子弹射向了自己,牺牲时年仅39岁。 17天后,他的夫人、山东纵队姐妹剧团团长辛锐也在与日寇的激战中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献出了24岁的年轻生命。 鲁中坚盾 鲁中是山东五个战略区中的中心区,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经常驻防的地区,也是日寇在山东扫荡的重点区域。为加强对鲁中的领导,1942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鲁中军区,并任命闽西子弟罗舜初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后改任军区政委兼鲁中区党委书记)。他和军区、鲁中区党委一班人,领导鲁中军民粉碎了日寇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在山东战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巩固和发展了鲁中抗日根据地。 2、敌后边区呕心沥血 抗大精心育人才 在抗日军政大学这个抗日干部的摇篮里,聚集了一批出生于闽西山区的优秀干部教育人才。其中有教育长刘亚楼,三大队大队长、六分校校长刘忠,总校政治部组织部长、六分校政委袁子钦,以及先后担任大队、中队领导职务的丁甘如、王全珍、卢克、李平、张力雄、张水发、赖光勋、雷钦等人。他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教学中,彩灵活多样的方法,组织领导学员边学习、边生产、边战斗;既学军事,又学政治。教育长刘亚楼,从制定教学纲要、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从学校管理到学员生活,都精心研究、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大队长刘忠率领队员自己动手挖窑洞、建住房,以解决学员的住房困难;组织部长袁子钦,被称为“干部的知心人”,他经常和干部、学员一起吃住、谈心,耐心倾听各种意见和要求,认真帮助干部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实际困难,深受广大干部的欢迎。闽西子弟和抗大的全体同志,发扬抗大精神,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为党培养了一批批抗日骨干。 医疗战线建功业 在八路军的医疗卫生战线上,活跃着一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管理经验丰富的闽西子弟。他们中有中央总卫生处长、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和涂通今、阙森华、林茂等到人,还有奋斗在晋察冀边区的叶青山、江一真、林金亮等。他们无论在陕甘宁边区还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无论是在卫生学校还是在医院,都尽职尽责,忘我工作,为抗日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财经战线排头兵 抗战时期边区的财政金融事业,是在日寇围剿、扫荡和国民党限制、封锁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发展起来的。闽西金融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长、边区银行行长、中央财政经济部副部长的曹菊如,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有: 建立光华商店,积累银行资金。 在他的领导下,光华商店为边区银行积累资金、支持货币发行、发展边区贸易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发行“光华票”,方便群众,促进市场交易。为方便群众,促进市场交易,经边区政府批准,曹菊如组织边区银行以光华商店的名义发行“光华商店代用券”(当地人称“光华票”)。这种辅币与当时市场上最为流行的法币一起流通,比价为1:1。因为实用,信誉度又高,所以很好地促进了边区市场的不断发展。 发放贷款,发展工农业生产。由于曹菊如的正确领导,边区银行和光华商店发展很快,资金也日益雄厚。到1941年,银行的固定资产已从原来的10万元增至120万元 ,光华商店的资金也已达50万元。曹菊如利用这些资金支持边区发展工农业生产,促进了边区的经济发展。在中央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引下,确实保障了边区日常用品的自给。 组织发行边币,稳定边币。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违反协议,停发八路军军饷。曹菊如在边区政府的指导下发行了面额为5元、10元的边币,并根据市场信息不断调整政策,使边币更加稳定,促进边区市场发展,为前线抗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 二、驰骋大江南北 以闽西子弟为主的新四军第二支队在安徽经过半个多月的整编、训练之后,奉命挺进苏皖边敌后,与兄弟部队一起在茅山地区开辟并巩固壮大了苏南抗日根据地。 新四军二支队将士大都是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的老红军战士,经过几年抗战烽火的锤炼,他们的政治水平、军事技术和战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重组新四军军部时,除由鄂豫挺进纵队改编的第五师外,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六个师,都有闽西子弟担任师、旅、团各级领导干部,其中师级干部有张鼎丞、邓子恢、陈丕显等三人,旅级干部有王集成、张元寿、黄炜华、郭成柱、廖海涛、王胜等六人,团级干部有梁国斌、邱相田、张云龙、阙中一、俞炳辉、张日清、黄才胜、廖成美、王直、熊兆仁、彭胜标、张元培、李德安、兰荣玉、邱子明、马仁辉、王培臣、王香雄、林辉才、林开凤、江如枝、杨采衡、涂凤初、游玉山、范钦洪等三十余人。 张鼎丞在抗战初期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兼中共中央东南局委员,参与 了新四军的组建和整训等工作,他率领二支队在江南敌后普遍展开游击战争,主动向敌人的交通线和据点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并打破了日伪军的分割、封锁和分区扫荡。 邓子恢在抗战初期担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同时兼任新四军民运部长和东南分局民运部长,参与领导了新四军的组建、整训、展开和扩大工作,领导创建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和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与彭雪枫领导了淮北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斗争,在反顽斗争中生俘韩德勤。 陈丕显在抗战初期担任中共中央东南局青委书记,参加了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工作,任苏中区党委副书记。他积极宣传、贯彻党的政策,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加强党的建设,壮大人民武装,粉碎日、伪军的“扫荡”、 “清乡”,挫败国民党顽军的进攻等各方面都作出了贡献,使苏中成为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重要战略基地。 王集成曾任二支队政治部主任,随部在苏南、皖中、淮南津浦路西和皖江地区转战,参与领导了淮南津浦路西和皖江地区的抗日反扫荡和反顽斗争,参与 指挥了照明山、大桥、牌桥等战斗。 张元寿是参加长征后,由陕北转到新四军工作的。担任过新四军军部总兵站站长,建立了通往苏南和皖中敌后的交通运输线,为新四军后勤工作作出了贡献。后参加淮南津浦路东和路西地区的抗日反扫荡,1947年牺牲。 黄炜华、郭成柱参加过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1年由八路军转入新四军,分别担任新四军第一师第七旅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率部转战苏北、准北、淮南各地,参加了盐阜反扫荡和解放淮阴、淮安等战斗。 廖海涛在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在苏南地区与日、伪、顽军作坚决斗争。11月,与旅长罗忠毅率部在溧明县塘马村整训时被日军包围,不幸中弹牺牲,成为抗战中牺牲的闽西子弟最高级别的烈士。 王胜担任第二支队第四团参谋长,后任第六师第十六旅参谋长、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支队长,转战苏南、浙东等地,坚持游击战,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罗化成曾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军医主任,第三团政治处主任等职,他特别关心在战斗中负伤和生病的战士,经常亲自诊治,使伤病员很快恢复健康重返战场。终在1940年2月带病指挥作战时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
闽西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爆发后,闽西党组织根据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发动、组织各阶层人民,团结各党派和抗日团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活动不仅声势浩大,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建立救亡团体,出版救亡报刊。龙岩县委深入基层,组织了白土、龙门、适中等抗敌后援支会,成立了东肖、红坊、城区文化支部的抗日服务团,不断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永定县委成立了抗日救亡运动指导小组,各区乡也在随后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培训抗救亡干部,以适应全县抗日救亡斗争的需要;上杭党组织发动群众,成立了上杭抗敌后援人会,出版《锄寇先声》刊物,报道抗敌消息,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闽西各地为了宣传民众,扩大抗日宣传,前后出版了《前驱》、《团结》、《统一》、《闽西日报》、《呼声》等30多种报刊,这些报纸和刊物,在动员民众抗战中发挥了喉舌的作用。 组织抗日剧团,深入城乡宣传。戏剧是闽西抗日宣传的主要形式之一。闽西各地的抗敌剧团和各类宣传队服务团,拿起文艺武器,走上街头、深入农村,演出《小英雄》、《放下欠的鞭子》、《红心草》、《火焰》等抗日戏剧;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保卫大福建》等抗日救亡歌曲,广泛发动群众,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 以教育为阵地,组织宣传活动。在永定,建立了“岐岭青年抗敌同志会”、“下金抗日青年会”,办起了妇女夜校,成立宣传队,通过演戏、歌咏、墙报等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连城,县立中学组织了“明耻晨呼队”,每天清晨沿街高喊抗日口号、高唱歌曲以唤醒人们;在武平,组织了书报社,通过阅读进行抗日宣传。 募捐劳军。为支援前方将士英勇杀敌,闽西各界群众不断自动举行一次次的捐献活动,给前方输送了大批抗战用品。 抵制日货。“穿衣要穿爱国布”、“用物要用中国货”,闽西人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抵制日货的热情十分高涨,是抵制日货的主力军,他们在商店里抄出许多日本仁丹、清凉丸、布匹等,每隔几天就有堆积如山的日货被付之一炬。 动员青年参战,武装群众肃清汉奸土匪,发动群众增加战时生产。在闽西各级党组织的动员下,闽西各地兴起了父母送子、妻子送丈夫踊跃参军的热潮。东肖区委20个支部逐户动员,发动了数十名青年参军;红坊区一次报名参军就有50多人;连城姑田一个月就有20多人参军。抗战之初,当地党组织帮助国民党地方政府争取了岩平宁5部分的土匪下山改编,经过整训后开赴前线,从而维护和巩固了抗战后方的秩序。在发动群众发展生产、支援抗战方面,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发出了“搞好冬种春耕,增加生产、支援抗战”的号召,组织各县群众大力发展生产活动,有效地支援了前线的抗日战争。 战时“工合”运动。闽西人民为了支持前方抗战,还开展了以“工业合作社”为中心的生产运动。“工合”是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的简称,是国际著名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路易•艾黎倡导,国内爱国人士宋庆龄、胡愈之等人响应支持下于1938年在武汉成立的。其目的“是在自由中国包括城镇和农村,建立一条抗战时期的经济战线,使受战争祸害影响从沦陷区转移来后方的农民和工人,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并将抗战进行到底。”在长汀,工合社从原来的4个发展到34个,其生产的半笠和油纸,与瑞金合作社的麻鞋、宝鸡合作社生产的军毯一同成为前方抗日将士的“三件宝”。在连城,发起了纸业协会,恢复、新建了13家纸业社,生产抗日前线急需的仿道林纸和粉连纸,为支援抗战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