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对中国革命的十大贡献 |
2011-02-22 10:02:34 |
来源:红色闽西网 |
作者: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长 曾汉辉 |
浏览次数: |
|
|
|
|
闽西位于福建省西部,是一块红色土地,是全国著名的老区。2006年1月13日,风尘仆仆的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视察莅临闽西时郑重强调:“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党的总书记对闽西老区的充分肯定和一片深情的肺腑之言。重温中国革命史,盘点闽西人民的奋斗业绩,笔者认为闽西对中国革命有十大突出贡献。 一、闽西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一面光辉旗帜 闽西是继海陆丰、井冈山之后最早实行土地革命的区域。1928年8月,在永定大暴动之后,成立了溪南区苏维埃政府,邓子恢、张鼎丞领导群众组织分配土地,实行土地革命。1929年,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入闽后,在总结闽西土地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亲自指导召开了闽西“一大”和“南阳会议”,就有关土地问题和富农问题作出决议,形成了包括“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土地分配原则,为我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内容,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红军长征后,闽西党组织和游击队以武装帮助农民抗租,领导保田斗争,保护土地革命成果,一直到新中国成立,闽西约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这是绝无仅有的。 二、闽西是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地 1929年3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随后他又多次到闽西,在闽西战斗工作了一年多。这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实践总结,在闽西写下了《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调查工作》(后改为《反对本本主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才溪乡调查》等一系列重要著作。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三块基石”:即对中国革命有着决定意义的正确革命道路的论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适合中国国情的建党建军纲领的《古田会议决议》,表达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反对本本主义》。从而使闽西有幸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地。 三、闽西是中央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 红四军首次入闽,攻占汀州城,在辛耕别墅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确定了“在国民党内战初期,以赣南、闽西20余个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及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再将这一割据区域与湘赣边界的割据区域相连接。”从而初步绘制了中央苏区的蓝图。接着毛泽东指导促成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的成立,它成为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随后毛泽东又亲手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继井冈山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方所建立较早而又比较巩固的一块在全国有影响的革命根据地。1931年秋,以赣南、闽西为基础的中央苏区成立后,闽西苏区先后辖有永定、上杭等10多个县(市)的苏维埃政权,200余万人口,占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此后闽西的长汀等地逐渐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闽西的宁化成为中央苏区的“乌克兰”。闽西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东南屏障,它在抵御和牵制福建、广东方向的敌人,配合中央主力红军开展反“围剿”战争以及捍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的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解放后,中央确定的中央苏区县22个,福建占12个,江西10个,闽西7个县(市、区)都是中央苏区县。 四、闽西是红军的创建地,是将军的故乡,将帅的摇篮。 1928年6月,永定大暴动后,在闽西创建了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闽西红军营,营长张鼎丞,党代表邓子恢),此后,还把杭、永、岩的暴动武装整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十九师,下辖三个团。1929年6月初,红四军二次入闽第二次攻下龙岩城后,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决定组建红四军第四纵]队,闽西红军第七军成为四纵队的骨干力量。1930年6月,根据汀州会议精神,决定红四军与闽西、赣西南的主力红军,进行混合整编,在长汀南寨广场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朱德,总政委毛泽东。从而使红四军从下井冈山的3600余人,发展成为16000余人,成为全国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红军部队。此后发展为红一方面军,成为全国红军的主力部队。尔后,闽西积极开展“扩红”运动,先后组建了红九军、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等多支红军部队。在整个革命战争年代,闽西有10万余人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开国初期被授衔的十位开国元帅有九位、十位大将有八位、五十七位上将有三十三位、一百七十七位中将有一百一十三位以及众多少将都在闽西工作战斗过,闽西当之无愧成为共和国将帅的摇篮。同时,闽西籍的开国将军也有71位(2位上将、7位中将、62位少将),占福建将军总数的86%。 五、在闽西召开的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为总结1927年南昌起议至1929年12月期间红军中的共产党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丰富经验,肃清一切旧式军队影响,用马列主义武装党和军队。1929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在上杭古田曙光小学召开。出席大会的红军各纵队、支队、大队党代表和士兵党员代表、闽西地方干部代表及妇女代表等120余人,大会由陈毅主持。会上,毛泽东作长篇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中央“九月来信”并作了关于废止肉刑和枪毙逃兵的报告。会议总结了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建设人民军队。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会议选举毛泽东为前委书记。这次会议确定的建党建军原则不仅为红四军党和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全党全军的建设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江泽民同志曾两次为古田会议题词,2004年9月6日的题词是: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六、闽西是长征的出发地 1933年3月将介石调集五十万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并把重兵放在北路和东路,发动对中央苏区腹地的进攻。由于我党“左”倾错误领导者在第五次反“围剿”初期的军事冒险主义转而到后期实行消极防御的保守主义,节节设防,同强敌打堡垒战、消耗战,北线重镇广昌、建宁相继失守。驻扎在苏区东线的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等二万多人,担负着阻击东路敌军的重任,处于苏区东南屏障的闽西长汀松毛岭,即成了阻击敌军的最后一道防线。松毛岭保卫战也成为了中央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战。 松毛岭保卫战失利后,红九军团奉命在钟屋村集结待命。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后分两路从钟屋村出发,首先踏上长征路。长汀钟屋村成为“红军长征第一村”。随后,中央机关和其他主力红军分别从闽西的宁化,江西的瑞金、于都开始踏上漫漫长征路,在漫漫的征途中,中央主力红军途经十一个省、通过六种少数民族的地域,翻越了十八座大山,渡过了二十四条大的河流,战胜了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以无比坚毅的革命精神,战胜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参加长征的8.6万主力红军中有闽西儿女2.6万人,到达陕北后仅剩2000多人。在长征途中,闽西儿女担负着前锋或后卫、政工或后勤、侦察或救护等特殊而繁重的任务,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之中能留下姓名的仅仅数千人,大部分则成为了无名英雄,在红军长征史和中国人民革命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七、闽西老区20年红旗不倒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真正称得上是红旗不倒的地方有两块:海南(即琼崖)和闽西。闽西革命斗争“红旗不倒”有三个显著标志:一是党组织长期存在,党的红旗始终不倒。闽西最早的党组织是1926年成立的中共永定支部。随后相继成立了永定金丰支部、上杭支部、龙岩小组、武平小组等党的组织,1929年红四军入闽前,闽西已建立永定、上杭、龙岩、长汀、武平等五个县委,党员755人;至1930年5月,全区有县委6个、区委53个、特支19个、支部546个,党员约1万人;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的地方干部、红军和游击队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1月,党的地方组织逐步恢复和建立,1937年10月成立中共闽粤赣边省委,闽西地方党组织有支部90个,党员3398人;1941年“闽西事变”后,闽西地方党组织被迫转移上山隐蔽,1943年10月起逐步得到恢复;抗战胜利后,闽西地方党组织仍然贯彻执行分散隐蔽,向外发展,保存武装和干部的策略,坚持开展斗争。二是革命武装长期存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闽西党组织从单独领导革命斗争开始,就注意建立革命武装,并且一直坚持武装斗争从未间断。大革命失败后,闽西党组织在龙岩、平和、上杭、永定等县领导发动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工农武装暴动;红四军进入闽西后,闽西建立第一支主力红军,并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和赤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红八团、红九团及各县地方武装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奔赴抗日前线。此后,留在闽西的部分游击队继续发展壮大,从王涛支队、闽西支队到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党组织一直掌握人民武装。三是部分地区长期保留土地革命果实。早在1928年,中央闽西党组织便领导永定溪南区共有13个乡的2万多人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没收、分配工作。红四军入闽后,解决了50多个区600多个乡的土地问题,约有80多万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红军长征后,游击队员以武装帮助农民抗租;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后,闽西党组织领导保田斗争,保护土地革命成果。据新中国土地改革前调查,闽西有龙岩、上杭、永定等县的15个区、83个乡、14.6万人口的地区,约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至全国解放。 八、闽西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基地 闽西根据地是继井冈山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方所建立的一块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执政后,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在闽西苏区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创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苏维埃法律体系,它所探索的法制建设为中央苏区乃至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法律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如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苏维埃政府组织法》、《土地法》、《劳动法》、《婚姻法》、《工会法》、及《借贷条例》、《优待士兵条例》、《商人条例》、《取缔牙人条例》、《取缔纸币条例》、《保护青年妇女条例》、《保护老弱残废条例》、《合作条例》、《裁判条例》、《暂行税制条例》等共计六部大法、十项条例。是中共创建苏区中最早制定的较完备的法律,为后来全国苏区政权建设提供了范本,探索并积累了经验。在闽西苏区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开展经济建设,创办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合作社;创办第一个粮食调济局;创办第一个工农银行;创办第一家公营企业;创办对外贸易局,第一次提出解决城乡“剪刀差”问题,为中央苏区和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最丰富的经验。在闽西苏区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加强苏维埃文化教育事业,使之成为进行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的有力武器。第一张军报《浪花》、第一个苏区出版机构——列宁书局、第一所妇女学校——新泉妇女夜校、第一个红军医务学校、第一届苏区游艺体育运动会,都在这里产生。同时,闽西还培养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才溪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实践典范,这个模范区无论是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都是“第一模范”。 因此,在1930年闽西的执政经验就得到了以中央代表身份到闽西巡视工作的恽代英的充分肯定。他在《看闽西农民造反的成绩》、《闽西苏维埃的过去和将来》等文章中,初步总结了党在闽西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不仅如此,闽西还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治党治军人才。如:曾担任过副总理的邓子恢、担任过第一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后担任副委员长的张鼎丞、第一位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担任过代总参谋长的杨成武、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第一任建材工业部部长赖际发、第一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曹菊如等近百人。 九、闽西为中国革命创造了许多第一 1、在闽西建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打响了福建农民暴动第一枪,在八闽大地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创建了第一块红色区域,建立了第一支红军部队,是全国最早实行土地革命的地区之一。 2、中国工农红军在闽西长汀第一次统一着装。 3、红军创办的第一所妇女夜校——新泉工农妇女学校。 4、我军的第一张军报——《浪花》和中央苏区的第一家出版发行机构——列宁书局。 5、中央苏区第一支赤卫队——长汀赤卫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个军团在长汀南寨广场成立。 6、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互助组织——才溪乡劳动合作社。 7、中央苏区第一个粮食调济局。 8、中央苏区创办最早的红军正规学校——闽西红军学校。 9、中央苏区最早制定的一系列法律(包括第一部婚姻法)。 10、第一家工农银行——闽西工农银行。 11、第一个为红军服务的正规医院——长汀福音医院。 12、中央苏区第一个模范区——才溪乡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