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也许不知道,当年为了龙陵这个滇西要塞,在长达4个多月时间里,中日双方在此三次拉锯争夺,战况甚为惨烈。
整个滇西大反攻,中国远征军付出了6.7万人的代价,共歼灭入侵日军2.1万人,取得了胜利。想起这些,110岁的抗战老兵付心德泪流满面。
生存还是毁灭,独立还是亡国,这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和意志力最为严峻的考验。历来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选择了用鲜血和生命来回答。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弱国,没有力量同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与西方战场反击法西斯相比,中国的抗战时间要持久得多。这个过程,是那样曲折,那样漫长,那样艰苦,超乎常人的想象。
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曾长驱直入,“再战必亡”的论调曾一度甚嚣尘上。但是,广大中国人始终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坚持着艰苦卓绝的抗争。缺少枪炮,就用大刀;没有粮食,就吃草根;没有衣服,就赤膊上阵;阵地丢了,再去争夺……
1940年初的50多天里,东北抗联弹尽粮绝,战士们吃草根、啃树皮,甚至还吞咽过衣服中的棉絮。“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忠贞不贰的意志不会动摇。”面对日军诱降,抗联领导人杨靖宇说。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切断了中国内地与外界联系的所有交通。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滇缅公路,就成为维系整个抗战生命线的国际通道。
世界难以相信,日本人更难以相信,是20万云南各族人民自带干粮、手挖肩扛,用短短九个月时间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近千公里长的生命通道。
时任美国驻华大使曾评价说:中国能于短期内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毅力与精神,实令人钦佩。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面对日军疯狂围剿和封锁,中国人民在敌后根据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正如毛泽东所预言的那样,中国军民坚守信念,血战到底,在枪林弹雨中迎来最后的胜利。
“中国的抗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但也证明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之心。”空军指挥学院副教授张少华指出,这种坚韧自强的精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具有永恒的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受屈辱自强不息的民族,也是一个面对灾难坚韧前行的民族。
2010年暑期,一部《唐山大地震》触动了许多唐山人的伤痛记忆。但令他们骄傲的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唐山早已从废墟上崛起,并没像外国媒体曾经认为的那样被从地球上“抹”去。
在四川,刚刚经受特大地震损失的灾区,又相继遭受洪水、泥石流的袭击,一些新建的家园、道路再次被毁。像以往一样,灾区的群众没有抱怨老天不公,而是擦干眼泪、挺起脊梁,坚强地面对生活。
在这一个个困难和挫折中,自强不息的抗战精神薪火相传。无疑,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永不沉沦的‘根’,走向伟大复兴的‘魂’。”谷长岭教授说,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漫漫征程中,抗战精神这面旗帜将永远激励人们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