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红色首府陈列馆
当年在闽北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军事领导人,从自左至右为方志敏、彭德怀、罗炳辉、寻淮洲、粟裕。
闽北苏维埃大礼堂
闽北红色首府大安,位于福建省最北部,武夷山市洋庄乡境内,距市区22公里,地处闽赣两省交界的分水关南麓,西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接壤。分水关下的大安,群山环抱、四通八达,且地势较高,而被誉为华东大陆屋脊海拔2158米的黄岗山主峰就是在大安的界内(因此大安也是青少年采集动植物标本的理想之地)。而横贯西北部的分水关是闽赣两省具有军事价值和重要地位的雄关,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
1931年9月,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从洋庄的坑口迁到大安,在大安打造了闽北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的辉煌时期,闽北苏区成为受到毛泽东主席赞扬的"方志敏式的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安成为闽北苏区"红色首府"。
1932年闽北苏区进入稳步发展的鼎盛时期,统管着崇安、浦城、建阳、邵武、光泽、松溪、政和,江西的铅山、上饶、广丰、资溪、贵溪、金溪、浙江的江山、庆元、龙泉边缘地带,纵横三百多里,五十万人口的广大地区。苏区的各项建设得到迅速的发展,工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欣欣向荣,苏区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新景象:兵工厂、炸药厂、印刷厂……布满大安街附近各个山头;列宁学校、训练班、医院有如雨后春笋设立在碧波翠绿的山岗上;对外贸易处、造币厂、银行、邮电、总工会等机构组织日臻完善。
1931年4月和1932年9月,方志敏、周建屏率领红十军两次入闽作战,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剿",对闽北革命根据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2年,罗灯辉、谭震林率领红十二军,胜利完成了打通中央苏区和闽北苏区联系的任务。1933年4月,闽北又与建黎泰根据地合组为闽赣省,闽北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
1933年到1935年,彭德怀、腾代远率领的东方军,寻淮洲、东少华率领的抗日先遣队以及粟裕、刘英率领的红军挺进师都先后进入闽北作战,对闽北根据的巩固、发展、壮大产生了重要作用。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十万重兵,从四面八方围攻闽北根据地首府大安。1935年1月,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将根据地党政军机关撤离大安,进入游击战争。闽北在与党中央三年隔断的情形下,独立支撑、顽强坚持,赢得了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成为南方8省三年游击战争中建立的15块游击根据地的亮点。
615户3000多人口的大安苏区,参加红军游击队榜上有名达310人,其中12人担任团级以上职务,76人担任过县区级地方干部。大安人民的优秀儿女先后在战场牺牲270多人,惨遭国民党杀害273人,抓壮丁和挑夫90多人。遭国民党军焚毁村庄达31个,占自然村总数百分之五十,被烧毁民房896栋,使224户人家成为绝户,全村农田荒芜2000多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