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在这个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孕育形成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又一个伟大精神,也是新时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不竭精神动力。
“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前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的一句感慨。“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这是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发出的又一个战斗号角。今天的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在“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赶考精神的指引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持续奋斗而取得的一项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这是对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告诫的最好告慰,是西柏坡精神赓续和发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实践成果。今年,我们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征程上,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办好自己的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就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西柏坡精神。
在新征程上,赓续西柏坡精神,就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是共产党人牢记初心、担当使命的根本立足点。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取得战胜国民党强大军事进攻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了人民,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农民获得土地。正是有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立场,党和人民、军队和人民才得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最终打赢了一场空前的人民战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更要把人民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更要体现人民至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评判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经济建设要更加注重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更加注重用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文化建设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建设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在新征程上,赓续西柏坡精神,就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西柏坡时期,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指引下,不畏国民党军队物质方面的强势,以坚定的必胜信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决定性基础。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了许多新要求,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了许多新矛盾、新挑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就必须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因此,不论是哪个岗位、什么职务,都要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有善于斗争、善于胜利的能力和智慧,能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能应对复杂严峻的斗争,交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赶考之路答卷。
在新征程上,赓续西柏坡精神,就要始终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党中央全面擘画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面对即将到来的全面胜利,毛泽东同志站在历史观照未来的高度,提出“我们不应当骄傲,从将来建设新中国来说,道路还是很长的,而革命战争的胜利仅是很短的历程,还只是事情的开始”的要求,向全党发出警示,要求全党不要被当前的胜利冲昏头脑,要坚决克服掉因为胜利而可能出现的骄傲情绪,要戒骄戒躁,始终绷住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这根弦,迎接即将到来的建设新中国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质量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社会文明程度尚需提高等不足和问题制约着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深入。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发展成绩、增强发展信心的同时,还必须保持“赶考”的清醒,必须牢记“两个务必”,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持续发力,持续用力,提高底线思维能力,补齐短板弱项,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问题,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