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农耕文化对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为了“赓续农耕文明, 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文旅创新,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提升塔庄民俗博物馆和宁晋县的文化贡献度”。2025年9月13日,“农耕文化观赏座谈会暨孔秀电影文学馆揭牌仪式”在宁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成功举办。
注:宁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是由农民寇京学创办的,收藏农耕农具、器械、石刻、砖雕等农业文化遗产老物件3万余件 ,是长在田野中的天人合一的且享誉省内外的农耕文化大观园。《孔秀》是获奖最多、热评最多、持续活动最多的讴歌产业工人的河北作者河北故事河北造电影,是走出国门的一张亮丽的河北名片。省委常委张超超专门做批示,要求大力持续宣传本土文化名片。孔秀电影文学馆与宁晋塔庄民俗博物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开创了工业文明与农耕文化、产业工人与冀中农民、文学创作与民俗民风、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的成功范式,趟出了文化旅游新模式,将会给您带来丰富独特的文化享受与深度思考。

活动主办单位有:中国服务文化网,河北省决策咨询文化研究会,河北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河北省采风学会,河北省收藏协会,河北省科社学会、河北漫画协会。
河北盛麦文化传媒公司 陈步峰服务文化工作室 宁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承办。
来自全省各地的40余名专家、收藏家、书画家艺术家和老领导缘聚晋县塔庄民俗博物馆探讨农耕文化,见证恭贺孔秀电影文学馆揭牌。
大家在馆长寇京学副馆长寇周通引导解说中依次参观了民俗博物馆各个展厅的数万余件耕作、管理、灌溉、收获、加工、运输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农具、器械和生活用品。
河北省作协、影协、曲协会员、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教授策划主持座谈会。
9点58分 与会领导为《孔秀电影文学馆》揭牌。
“孔秀现象”提出者陈步峰阐述了创建孔秀电影文学馆的意义和基本情况,詹文宏、郎太臻、周喜俊、王海波、闫正国与陈步峰、杨敬、寇博舟等揭牌。

随后,中国服务文化网向塔庄民俗博物馆授牌:《服务文化研究践行基地》

在座谈阶段。塔庄民俗文化馆付馆长、优秀企业家寇博舟致辞。介绍了创建博物馆的初心发展状况和组织研学对外交流情况,感谢省城专家领导对博物馆的关注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省农科院老院长,国家重点课题带头人王海波,《当家的女人》等农村题材电视剧编剧作者、国家一级编剧 省文联副主席周喜俊,河北省政法委原二级巡视员闫正国,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书记闫立波,石家庄政协常委、 河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王律,河北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于秀蕊,唐山市优秀企业家、丰南区优秀人大代表郑瑞,河北省早期研究农耕文化的资深专家何信芳(2013年在石家庄博物馆创建农耕民俗馆,出版《农耕民俗谱》),河北省科社学会执行会长陈忠升,河北省采风学会副会长和凯,长城新媒体田桂云,原冀中铁道报记者、车辆段宣传部长王书谦,河北漫画协会会长冯火,省农科院研究员、诗书画名家李文明,行唐县法院法官辛秀萍,电影《孔秀》出品人、河北盛麦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杨敬,石家庄诗词学会副会长鲁荣琴,中国红书画院书记马世荣等专家踊跃发言。(会前,王海波、于秀蕊、 冯火分别以《简论农耕文明 》《赓续农耕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农耕文明与民俗文化的演变》为题,发了有深度有创意的文字稿)


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老主任老馆长、河北省决策咨询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詹文宏总结发言。



河北省省外办老主任、总理扮演者郎太臻、金粟小宇、李文明 等艺术家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陈步峰、王律、何信芳、李文明、鲁荣琴、于秀蕊、王红、马世荣、郝凤凯等专家书画家敬赠书刊和书画作品。


大家认为:
农耕文化,作为中国农业社会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宝贵的农耕技术和农业遗产。农耕文化展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还体现了古人对土地、对自然的敬畏和爱护。农耕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在中国的乡村,丰富的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传统建筑、民居、街巷、祠堂、园林、乡村大院,和琳琅满目的农具、运输和水利工具等,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及时间流逝,这些古老乡村文化的承载体正在逐渐走向消亡,一旦失去传承,将成为永远的遗憾。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发掘乡村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是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故土留根、文脉传承的迫切需要。
大家反应:“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不识真面目,此处皆是宝。华北之行那里去,宁晋塔庄瞧一瞧,文化根脉不能忘,乡村情愁此处找”


大家高度评价寇京学全家的农耕情怀和使命担当。他们以一个老农民的打捞挖掘保护“老玩意老物件”,为人们保存传承乡愁记忆的危机感紧迫感,以一个农民“弘扬传统文化、赓续文化根脉”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抢抓机遇,全身心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打捞老物件的事业之中,投资千万元,抢救打捞了数挖数万件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有许多含金量很高),创建了宁晋塔庄民俗博物馆,为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念想,提供了传播先进文化、光大光荣传统、培育四有新人的文化阵地。为弘扬乡愁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你旅游,共创共享城乡美好生活,做出了利在当今、功在千秋、永垂史册的填补空白的文化贡献。难能可贵的是,父子一条心,全家齐上阵,既是收藏员又是保管员,还是解说员炊事员。共同打理农耕文化家园,维护一片文化净土。
大家认为:塔庄民俗博物馆作为展示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仅是一个存放农具和展示农耕历史资料的空间,更是一个让人们沉浸式体验农耕文明发展历程的场所。该博物馆独具匠心,在自己庭院把农具“种”在地里、挂在墙上、放在院中 ,与瓜果蔬菜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好一片诗情画意桃花源里可耕田的田园风光。为参观者打开一扇通往古老农耕世界的大门,让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且,组织策划了一系列诸如:“培养小讲解员”“抗战漫画展”“省城专家书画家采风”等卓有成效的文化公益活动,为慕名前来的省内外万余名游客和研学人员普及传承农耕文化,已经成为提升宁晋乃至冀中地区文化贡献度的靓丽名片。
大家认为,在有关部门的强有力的关注之下,孔秀团队借势而为乘势而上,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不断挖掘绽放的孔秀品格孔秀现象的文化魅力,在农耕博物馆里展示了六个板块50余张大型彩喷近7百余幅照片,图文并茂的记载展示了孔秀的成长历程,彰显了产业工人的风采,反映了社会各界学习宣传孔秀的生动场面,提供了一个学习孔秀文化的文化平台,丰富了博物馆的内容和文化贡献度,必将绽放更大的魅力。有益的尝试。
大家相约,要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宣传民俗博物馆的文化贡献,为其健康发展助力增辉。着力守护传承文化根脉,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乡村文化能够弘扬光大薪火相传。 大家建议:
1、要做到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与农耕文化交相辉映。着力提升宁晋县知名度美誉度和文化贡献度。
要挖掘宁晋县当地的文化资源,积极展示宁晋的文化名片。“安宁晋福”的宁晋县历史悠久,沐尧舜古风,尧禅位于舜在今尧台村,遗迹尚存。纪昌学射的故事,汉代谋略家李左车。近代名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陈佩斯父子。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终身成就奖)曾在宁晋打过游击,并以此创作第一步小说《平原烈火》。这些文化题材,应在博物馆适当展示,更好地发挥宁晋文化名片的作用。
2、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表彰鼓励农民的文化自觉创新贡献,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指导和政策上的支持。要把民间行为逐步升格为政府行为,要把民的博物馆纳入当地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里面,使其与其他文旅景点(如泥坑文化园、宁纺集团)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县领导和主管部门应该到基层调研指导,应该尽快改变“墙里开花墙外香”“对民间文化名片袖手旁观”的不正常现象。
3、要按照文旅方面的要求和客户需求,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规范科学的布展和注明,即能体现展品价值,也能了解历史沿革。如展示的石器时代和汉代的农具,就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4、积极响应国家“跟着电影去旅游”的号召,在工业文化农耕文明、文学创作与民俗民风的融合互补上做足文章,更好的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5、要在市县宣传、教育、科技、文旅等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与乡村旅游、农业科普、研学教育、培养小解说员、促进产业兴旺、建设美丽文化乡村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农耕文化遗产“动起来”“活起来”“立起来”,为打造邢台文旅新地标,为强省强市强县建设具有传统文化的美丽乡村而助力增辉。
6、要珍惜和整合省内外的文化资源,并与当地有关部门嫁接,建立长效沟通交流合作机制。尤其是借助省城的文化优势专家优势,为宁晋文化建设助力赋能。





附1:宁晋塔庄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寇博舟致辞:
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莅临宁晋塔庄民俗博物馆考察指导。你们的到来,让这座建在农家小院里的博物馆,以及我们整个宁晋县都倍感荣幸、蓬荜生辉。你们带来的不仅是关怀与支持,更是宝贵的知识和方向,也让我们对文化传承更有信心。
我们博物馆坐落在宁晋县宁北街道北塔庄,占地2600平方米,是由北塔庄民俗爱好者寇京学,个人出资筹建的。用了30多年时间,足迹遍布十几个省份,耗资1千余万,收集了3万多件民俗老物件。这些藏品涵盖了古代家具、木雕石刻、陶瓷、名人字画、古装服饰,以及大量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为了方便大家参观,我们按照农耕、水利、日用、纺织、运输、粮食加工、婚丧嫁娶等不同主题设立了展厅,希望能让大家循序渐进地了解过去农村的生产生活,勾起更多的乡愁。
开馆以来,我们举办了上百场研学和交流活动,接待了近万名学生。也有幸得到了央广网、中国网、河北新闻网、河北省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经常有游客问我:“你们不图名不图利,国家不给补贴,参观还免费,为什么还要倾其所有,乐此不疲地做这件事?”
我的回答很简单:因为热爱,因为信仰。 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做。我们就是想不让这些老物件和老技艺失传,为历史存档,为国家留住农业的根脉,为社会增加乡愁的温度。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挑战。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得到政府更多的关注和政策支持,期待能被纳入省市县的旅游方阵,让我们的工作更规范、更专业,在研学教育和乡村文化旅游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我会以这次交流为契机,认真听取大家的宝贵意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努力把塔庄民俗博物馆打造成冀中平原上一个有温度、有特色的文旅新地标。
欢迎大家常回来看看,这里永远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家园。
附2:嘉宾诗作
1、河北省采风学会副会长和凯《参观农耕文化有感》
古器斑驳岁月长,农耕旧忆韵流芳。 铁犁曾破千重壤,石磨犹留五谷香。 汗洒田畴滋硕果,情牵桑梓谱华章。 今朝再览先贤迹,砥砺初心志远航。
2、李文明诗作:
文明古国东方龙,华夏智慧有传承。 感概塔庄民俗馆,冦家父子立大功。
3、石家庄诗词学会副会长鲁荣琴诗作:
《农具农田》 扶耧耩地抢农时,意恐桑园栽种迟。 忍顾汗滴禾下土,农田墒保不容辞。
《旧织布机》 布机当户絮丝长,巧妇辛劳日夜忙。 纤手飞梭织岁月,千条经纬绣麻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