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播报
礼治:文明基因里的治国密码
2025-03-31 11:51:52
作者:孙悦恒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礼治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内涵远超越简单的"礼仪规范",而是一种以伦理秩序为基础、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以柔性治理为手段的文明治理模式。它既是一种社会治理方法,更是一种深层的文明智慧,强调通过道德教化、文化熏陶和制度设计,实现"以礼为纲"的社会秩序建构。

    礼治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的思想学说。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他认为礼使社会上的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礼治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政治基因代码。 周公用青铜器铭文铸造的礼制体系,构建起天人同构的政治想象。他将宗法血缘关系投射到国家治理中,创造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四级差序格局,使政治权力如同树木年轮般层层扩展。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时代困局,在礼制外壳下注入"仁"的灵魂。他通过"克己复礼为仁"的命题,完成了伦理规范向政治智慧的转化。《论语》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论述,确立了角色伦理与政治秩序的同构关系。汉代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注入礼治体系,构建起"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使礼治获得宇宙论层面的解释力。这种非人格化的治理智慧,既塑造了东方文明特有的秩序观,也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超越时空的思想资源。

    礼治是古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与法治相辅相成,对古代封建社会的安定和谐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它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使百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达到“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效果,从而减少了犯罪行为的发生,减轻了政治统治的压力,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定。北宋吕大钧制定《吕氏乡约》,通过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条规范,实现乡村自治。南宋朱熹修订《家礼》《仪礼》,将贵族礼仪简化推广至平民,强化宗族伦理。最终宋代基层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经济文化繁荣。明太祖朱元璋命宋濂编纂《大明集礼》,恢复周礼框架,规定祭祀、冠婚、丧葬等礼仪,强化皇权正统性。通过基层里甲组织推行“乡饮酒礼”,惩戒“顽民”,表彰“义民”。 明太祖一系列举措,使得洪武年间社会秩序恢复,人口增长,史称“洪武之治”。

    如今我党治国,更应重视以礼治国。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及社会治理中道德教化的作用。2014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中,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他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其中“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与传统“礼治”中的和谐秩序观有内在联系。 2016年十八届六中全会讲话,习近平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这一理念与儒家“礼法合治”思想相通,但赋予其现代法治内涵,主张通过道德教化(类似“礼治”)与法律约束共同维护社会秩序。我党要立足现代国情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将中华文明中的道德资源、和谐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礼治是文明基因里的治国密码。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法治为根本,将“礼”的和谐理念融入法治建设,推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传承“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文化基因,通过家风建设、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等实践,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乡村治理到国际交往,“礼治”精神体现为倡导文明对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彰显中华文明的包容智慧,又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治理创新的深度融合,为世界贡献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范式。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唐县红色文化研究会纪念毛主席、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进京赶考”76周年(组图)
·下一篇:无
无相关新闻
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河北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